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四十四章 临朐城内人心乱1

正文 第四十四章 临朐城内人心乱1

    日落日升,过了一日。

    临朐县城,正是午时,艳阳高照。

    城内东区一所矮墙大院内,青砖瓦房错落相间,布置成几重院落。后院厢房内一个素服男子正坐在正厅内的松木桌旁饮茶,一个玄衣小厮在后服侍。

    男子脸庞清瘦,颌下一缕胡须被精心梳理过,见到面容当在四旬以上。他右手摩挲着一盏茶盅,杯中茶水已经饮尽,他也不让小厮再斟茶,只是皱着蚕眉想了好一会。

    “小姐可在?”半晌后男子慢慢问道。

    “老爷,您忘了,自昨日城门就已经禁止各色人等出入了,想要出入城门,必须要有县里达鲁花赤大人的批条才可以。小姐昨日还想着与孔家的公子和小姐出城去看西山的妙相寺的,因为没有成行,今日还有些不乐呢!”小厮上前回道。

    “哦,我倒是忘了此事,城里里可有新的消息?”

    “不曾听说,只是城里今日又招了几百个役夫,官府们都让他们往城墙上抬送石木,小的一个族弟也被召去。现在两个城门都有兵丁看守,城门附近的一些民宅已经被清空,各有官军驻扎在那里。自昨日起城外的菜贩,樵夫等就都不让进城了,只有十几个官家许可的采办方可出城采买,城里的米粮和蔬菜价格已经翻了一倍,老夫人早上还叹这世道不靖,小民难活呢!”小厮话多,男子一句问话扯出后面好几句。

    “唉,天灾人祸,乱象丛生,怜我子民,苦日多多。”男子叹道。

    “小姐现在哪里?”

    “上午与孔家公子和孔家小姐结伴去了街市游玩,现在还未回转。”

    “罢了,告诉夫人,午饭就拖一拖,待他们回来再上吧。”

    “是,小的这就去告诉夫人和伙房。”小厮答应后,出门去了。

    男子姓田,名烈,在城内自办一个书塾授业多年,虽不算桃李满天下,也是子弟众多。因田烈秉性清直,授业育德严苛,其弟子多忠耿良善,在城里颇有清名。

    田烈因性情刚直,虽腹有经纶但不喜于县达鲁花赤之眼,故县里的教喻之职根本落不到田烈身上。县尹谢林倒是对田烈的为人和才学甚是钦佩,暗叹明珠蒙尘于市井,不能为朝廷效力,广为教喻良才。

    田烈家中有一妻和一个爱女田欣,因为家族中祖上还有部分遗产,家中的光景尚殷实。田烈自幼书香门第,自己虽没有什么功名,但是诗礼传家,书香之风尚浓,爱女自幼受其教导,现在通诗文,也善女工。前年已经及笄,城里好几家大户都来提亲,但是夫妇两人对提亲的对象都不甚满意,此事就一直拖下来。

    前两日孔家兄妹自益都坐车归曲阜,因为孔家兄妹与爱女相熟,,故转道临朐,见面后两女自是说不完的悄悄话,孔家兄长名孔英,小妹名孔月,这几日田烈看出这孔英对爱女似乎有着倾慕之意。孔家兄妹是孔氏旁支,世代书香门第,与自己倒也是门当户对,田烈私下问过夫人,夫人倒没有说甚么,只是孔家远在济宁路,两地相距在五百里之外,夫人实在是舍不得爱女离自己如此之远,而且看田欣对孔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意。这事田烈夫妇也就暂时想着先放一放。

    这孔家兄妹到了临朐后,与田欣相谈甚欢,常常在一起品书论文,吟诗作赋,就耽搁了两日,本想几日后启程归去,不料突然传来有大股流寇将要袭城之说,随后城门被禁,只允许采办之人到城外采办生活必需物品,而且还要有官府的签押文书方可出入。城里自前夜就人心惶惶,很多颇有家资之人想携家出城,到周围投奔亲戚,最后都被拦下,而且城内夜间开始宵禁,官府也开始招募役夫上城劳役等。

    田烈本想携带家小出城投奔益都,同样被拦下。这两日田烈每天安排下人早晚到街巷打听动静,除了知道官府加紧守城部署,向益都求救外,再也无其余消息。想到若流寇大举攻城,一旦城陷,后果不堪设想,心中自是急的如火焚五脏,偏偏现在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爱女年幼,常居家中,对乱世流寇祸害之酷没有体会,此时还有心情与朋友到处游玩,田烈也是无奈。

    今日多数就读的童子没有来书塾,现在城内居民多人心惶惶,也无心将自家孩童送入书塾了,田烈只是安排几个来的童子温习几遍三字经,讲了几篇论语和尚书,就放学了。他心中有事,田烈就坐在堂屋里,一边饮茶,一边压下有些烦躁的心情。

    又座了一会儿,终于堂屋外传来几个年青人的说笑声,随着脚步渐近,两个年轻俊俏的少女当先手捥手进了堂屋,一个红衫,一个蓝衫,红衫少女说着话进来,抬眼见到正坐在中堂匾额下的田烈,抢上两步,握住田烈的手,娇声唤道:“爹爹,欣儿回来啦,爹爹今日读书授课可曾又有心得?”见茶盅清茶已见底,顺手捧起茶壶给老父斟个半满。

    田烈本是心情烦躁,值此混乱时局原想好好训斥爱女一番,但一来当着外人,不好端起严色,二来女儿乖巧,讨人喜爱,田欣进屋一见面就上来乖巧侍奉,登时化解了田烈心中部分抑郁。

    “如今到处传言流寇的消息,你们就不要在外面多加逗留了。再说你一个女孩子家的,应该多向孔家姐姐请教,难得孔家兄妹来此盘桓,机会难得,多学些诗礼,讲究女工女德方是首要。”

    “见过世伯。”孔英和孔月跟在后面上前恭恭敬敬行礼。这对兄妹的父亲与田烈是多年好友,两家相交多年,面对田烈,这二人执礼甚恭。

    田烈温颜道:“你们专程来此探望,不想恰逢匪事,若是因此遇到意外,老夫可是愧对你父了!昨日我去县衙拜会县尹大人,请求准许你二人出城南下,但县尹大人回道此是县达鲁花赤大人所定,他亦是无法,那蒙官乞篾儿一向轻视汉民,我再去其府上拜会他却不得入,如今只好委屈你们两位在此多待几日了。希望上天眷顾满城子民,不要发生刀兵斧钺之事。”

    “此事累及世叔费心了,汉生不胜感激!”孔英,子汉生,随着再施一礼。

    “无妨,你们是我的晚辈,我与你父多年相交莫逆,两家本就不分彼此。现在朝廷昏暗,乱象频出,我等读书人实在是空有济世之念,却无医乱之良方,可叹,可叹!”

    “世叔也莫要烦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元廷一向漠视我汉家子,就连科举都曾多年取缔不用,到了延祐元年才开始开科取士,但是依照朝堂定制,蒙人、色目人就可轻取一半名额,我汉家万千学子苦读数载,最终每届能够入得朝堂的也不过半数。更何况蒙古、色目人只考两场,汉人、南人却要考三场;所出试题的繁简深浅亦大相悬殊,不公若此,还有何可言!即便侥幸过了殿试,朝廷任命时也都是重蒙轻汉,此种科举在汉生眼里实在是可笑。家父倒是屡劝小子参加去年的会试,不过小子顽劣,不喜功名,所以没有参加,至今家父还是恨恨不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你的才学已名动乡里,汝父自然是望子成龙,若能金榜题名,不仅可以学有所用,一展报国治政之念,也可告慰祖宗,光耀门厅。读书入仕方是我辈的正途。切切不可误了自己可用之身。”

    “小子受教了。”孔英知道田烈一直都有读书入仕的理念,这与自己的不屑于参加会试的念头格格不入。只是元廷自忽必烈始就长期不重科举,由吏入仕成了进身的常用途径,天下儒生出头无望,自然对此深恶痛绝。

    其实是否沿用唐宋科举,元廷高层自入主中原后就曾多次激烈辩论,到了忽必烈时,主流派认为这些儒生不通俗务,专擅文章诗词。空谈误国,金宋之亡就是明证,元世祖才彻底否了科举制。故元灭南宋后,常有一些儒生痛呼: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辟以自解矣!

    后由吏入仕之弊端日益显现,重开科举的呼声才日益抬头。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有中书省大臣建议恢复科举制度,并且提出意见,认为经学、词赋是两回事。经学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词赋是做吟诗课赋的文字勾当。自隋唐以来,因取人专尚词赋,本末倒置,遂建议将律赋,题诗等都不用,止存经学。经学讲得是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元帝采纳后,次年即举行考试。以后每三年考试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时人概括道:元代科举是“倡于草昧,条于至元,议于大德,沮泥百端,而始成于延佑”。

    乡试科场,全国共设17处,从赴试者中选合格者300名到大都会试。会试定于乡试次年二月举行,科目与乡试同。会试共取录100人,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25名。到了殿试诸生不再被黜落,只是以其对策定高下,重新厘定等次,以蒙古、色目人为右榜。以汉人、南人为左榜,唱名公布。

    元代后期50多年,科举取士(包括国子监生员会试中选者)共1200余人,占当时相应时期文职官员总数的4%。按比例,只相当于唐代和北宋的十分之一强。不过,元朝是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此后维持了将近600年。

    孔英不愿入仕,一是蒙廷占据华夏后,虽采纳汉法治汉地,但元廷为了保护蒙古人地位,不仅称国人为蒙古人,而且推行蒙古人、穆斯林(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原北地的汉人)、南人(长江流域以南的汉人)等四种人差别对待,孔英身为大儒旁系,朝廷对其亲族还是有所偏重,但是看到寒窗学子苦读经书,最终多数是仕途无望,反倒累得家计更为艰难,孔英只觉得可悲可叹。只是父亲与田烈的想法始终是儒学至上,科举入仕,希望子侄们能够鱼跃龙门,光宗耀祖。特别是朝廷开科取士后,两人更是热心殷殷。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