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十四章器材

第十四章器材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作者:愚乐

    第十四章器材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作者:愚乐

    第十四章器材

    九龙塘,位于九龙的北部,是香港市区罕有的低密度发展区,以平房及别墅为主,环境清幽,其中德云道六号,有一家挂着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招牌的建筑。

    沙龙电影公司是世界三大摄影机生产商之一的潘纳维申(panavision)的亚洲独家代理商,也是香港规模最大的电影拍摄器材租赁公司。

    “沈先生。”在一间空间不小的库房里,翁维铨指着面前的一个大家伙,说道:“我觉得,你用这款摄影机比较合适。”

    翁维铨个子不高,比较瘦弱,又戴个眼镜,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

    然而他可的履历可不平凡。

    翁维铨1949年出生,1969年在加州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修读摄影专业,1971年获得学士学位,同一年,他和著名的华裔摄影大师黄宗霑一起,拍摄了一部有关华人移民在美国生活的纪录片《洛克镇的一天》,拍摄初期,黄宗霑心脏病发作,于是整部纪录片,均由翁维铨独立完成,而且完成的非常漂亮,由此得到了黄宗霑的赏识,当他回到香港后,黄宗霑赞助他在举办了个人摄影展。

    1974年,翁维铨去印度尼西亚给一部纪录片做摄影,1975年在浸会书院传理系当老师,1976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来香港拍摄一部讲述毒品故事的纪录片,聘请他做助理制片和摄影师。

    这部纪录片拍了一年多的时间,翁维铨曾在西环一带,和吸毒人士一起生活了很久,用偷拍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有关毒品的资料,由此萌发了拍摄一部讲述贩毒故事电影的想法。

    但不管是讲述贩毒的电影内容,还是伪纪录片的电影风格,在香港都是前所未有的东西,所以翁维铨找不到投资,他本打算自筹资金拍摄,正巧从朋友那里,听说了沈冲准备投资有新意电影的计划,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了一份个人履历和拍摄规划书给东方魅力电影公司,没想到很快就受到了投资的通知。

    沈冲对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非常感兴趣,他本打算亲自担任翁维铨电影的制片人,不过最近几个月,一直东奔西走,忙来忙去,实在没时间,也不好再拖下去,只好把制片工作又交给了曾励珍,让翁维铨和他同时开拍新电影。

    至于余允杭的《凶榜》,沈冲从公司收发室里挑了两个新人出来,担任助理制片人,负责预算控制,至于其他,一切放权,让余允杭自己负责。

    翁维铨是学摄影的,所以需要曾励珍帮衬,而余允杭是uc电影系毕业的高材生,回到香港后,先给胡金铨做助手,然后在tvb任编导,拍过不少剧集,严浩拍《茄哩啡》,他就是监制,有学历,有经验,有没有制片人,对他来说,问题不大。

    黄宗霑曾十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两次夺取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小金人,在五六十年代,一个中国人,能获得如此殊荣,是毋庸置疑的一代摄影宗师,他对翁维铨青眼相加,可见翁维铨的摄影水平绝对一流,所以沈冲跟着他,一起来挑选摄影机。

    “翁先生好眼力。”一个中年男子站在一旁,介绍道:“这款superspeedlensesannounced是潘纳维申最新的产品,饱和度高,高亮足,行家首选。”

    “好,那就租这个。”沈冲是看不出来好坏,他只知道潘纳维申是顶级的摄影机品牌,好莱坞很多大片的结尾字幕上,都有它的标志,就和笔记本电脑上的英特尔标志一样常见。

    “翁先生准备用哪一款?”

    “我用这个。”翁维铨提起一个小型的便携摄影机,说道:“这个重量轻,可以肩扛,可以手持,方便在人群中拍摄。”

    沈冲好奇的接过来,摆弄了一会,咂咂嘴,说道:“这也不算轻啊,要是扛着跑一天,肯定得累趴下。”

    “习惯了就好。”翁维铨说道:“也不总是扛着拍。对了,汪老板,你们有哪些摄影机承托系统?”

    “有的,有很多类型。”那个中年男子,正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他拿出一本画册,很殷勤的翻到其中一页,说道:“你看这个如何?”

    翁维铨看了一下,点头说道:“这个不错,意大利的加通尼(i),好东西。”

    不过他马上又皱眉,问道:“但这租金?”

    “加通尼是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机承托生产商,从上到下,全是独家专利打造的,坚固平稳,能任意角度旋转,和潘纳维申是绝配。”汪长智带着职业的微笑,说道:“东西好,价格自然会贵一点,一分钱一分货嘛。”

    “只要货好,价格好说。”赚的钱越来越多,沈冲也越发的大方,凡是能提高电影质量的,他都不吝啬,“翁先生不要担心预算,凡是拍摄需要的,都租下来,我会跟珍姐打招呼的。”

    有了沈冲的首肯,翁维铨放开手脚,大肆采购了一番,沈冲跟在后面,打听一些器材的售价,暗自咋舌。

    潘纳维申的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虽然很贵,但还能承受,像另一个摄影机大鳄阿莱(arri)的产品,不带镜头,不带现场收音麦克风,价格就要200多万港币……而稍微好一点的镜头,售价就在百万港币以上。

    除了摄影机,还有胶片,一本胶片要1000多港币,只能拍摄4分钟,如果拍10分钟的素材镜头,有1分钟最终可用,也就是1:10的片比来算的话,拍摄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胶片就需要20多万。

    难怪有人说,在胶片时代,摄影机只要一开动,烧的全是钱。

    所以在香港,如果一个电影导演,片比超过1:5,就基本找不到投资了……(注1)

    沈冲拍《活埋》,就一个场景,器材要求比较简单,翁维铨要拍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需要在闹市中拍摄取景,难度很大,需要的器材很多。

    除了摄影机和胶片,还有灯光和布光设备,录音收音设备,电源设备,摄影机控制设备等等一大堆器材,沈冲跟在后面,涨了很多见识。

    尤其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对电影器材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熟,厂家,型号,功率等等参数,张口就来,绝不含糊,让沈冲佩服不已。(注2)

    “汪先生,除了德国的阿莱、法国的阿通和美国潘纳维申。”沈冲站在一旁,一边看翁维铨挑选设备,一边和汪长智闲聊:“现在还有哪几家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

    “摄影机主要就这三个厂家,阿莱和潘纳维申是主流,阿通主要是拍纪录片用的,拍电影用的少。”汪长智想了一下,说道:“不过我上次去德国,听说奥地利有个小公司,生产的摄影机很有特点,在欧洲口碑不错,但是产量很少,需要先下订单。”

    “哦?”沈冲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连忙问道:“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ovieca。”汪长智说道:“沈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找欧洲的朋友,帮忙下订单。”

    “那倒不用麻烦汪先生。”沈冲一笑,说道:“能给我个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吗?我正准备过段时间去趟欧洲,顺便去看看,长长见识。”

    ……

    搞定了器材之后,还需要搞定剧组成员。

    翁维铨要去拍《行规》,摄影师得另外找人,沈冲这次动了金手指,直接从记忆里搜了个名人出来——黄岳泰。

    黄岳泰出身自电影世家,父亲也是著名摄影师,他是香港电影界成就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曾经九次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其中有两次三连冠,其纪录可谓空前绝后。

    沈冲很欣赏他,不仅因为他的摄影技巧,更因为他创办了香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独立专业组织——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而且能让这个组织一直保持活力和专业素质,不像香港其他演艺组织,徒有虚名,人人可入。

    黄岳泰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可以配合电影剧情,随机应变,这也是沈冲放弃杜可风,去找他的缘由。

    未来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沈冲在耕莘实验剧场见过,他本来是做船员的,结果船走了,人留下了,于是就在台北厮混,在小剧场里做布景等美术活。(注3)

    杜可风此时没有任何摄影经验,他那极度个人化的摄影风格,又和《活埋》不太搭调,所以沈冲没把他从台北带过来,而是把他签给了张爱嘉负责的台湾分公司,给侯孝贤的第一部电影做摄影指导。

    黄岳泰现在是邵氏的签约摄影师,跟着刘家良拍了《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疯猴》等几部电影,算是小有名气,但邵氏室内布景,流水线制作电影的模式里,摄影师只是个蓝领工人,并不受重视。

    所以沈冲上门一说,邵氏很快就同意外借。

    摄影师有了,主演也有了,再找几个零杂工做剧务,沈冲的草台班子就搭建好了,等金士杰搞定剧本,就可以开拍了。

    ————————————————

    注1:器材和胶片数据,根据最近十几年的价格推断,专业器材价格一向稳定……如有读者有更准确数据,欢迎留言。

    注2:汪长智2007年荣获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现已去世。

    注2:杜可风在1979年左右在台北,参与了兰陵剧坊的创建。

    第十四章器材

    第十四章器材


同类推荐: 快穿攻略,病娇男主,宠翻天!回到七零养崽崽苟在诊所练医术道无止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万世飞仙学园异战录万人迷穿为炮灰后他们火葬场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