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最近一直按照王太医的食疗方子进补,辛亏年轻,身体恢复的挺快。
待可以走动之后,就每天早晚到正殿给自己的父亲上香,本来打算晚上守灵的,但身体太虚弱,只能上香之后默念一百遍“南无地藏王菩萨”寄托哀思。回到寝殿,摸了一把额头的汗水,不由得感慨自己的身体太差了,下定决心锻炼身体,想了想把刘振叫过来,让他去做些简单的器械如哑铃、双杠放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每天卯时四刻起床,先绕着院子跑步两刻钟,然后练练蛙跳和器械,身体慢慢就好了起来。
从端本宫向南走就是文华堂,文华堂实际上是皇子读书的地方。为培养合格的继承人,朱元璋苦心孤诣,安排名儒大家为皇子们授课,加上功勋子弟,最多的时候曾经有20多个学生。但目前,皇子大多已经封王就藩,剩下的几个也已经搬出了皇宫,文华堂也就变得冷冷清清了。朱允炆身体好了之后,去了文华堂一次,却发现文华堂已经没有常设的人员了,想了想,就向乾清宫过来,希望皇爷爷能够提供一些人员给他,指导他学习。
自入夏以来,暑热加上太子的意外去世,朱元璋的身体差了不少。今天天气仍然有些闷热,朱元璋自然精神有些烦躁,不过还是坚持批阅奏章,两边各站着一个小太监,正在努力的扇着扇子,他们动作流畅而匀称,扇的风也非常和缓,让老皇帝送来一份清凉。这时候,殿外一个小太监轻声的走进来,在长福的身边,小声的说了几句,长福点了点头,走到朱元璋的身边:“皇上,皇孙云允炆在外面求见。”“哦?允炆来了,让他进来吧,不知道他身体恢复的怎么样了?”长福答应了一声,挥了挥手,小太监赶紧跑了出去,又过了一会儿,朱允炆走了进来。
朱元璋放下手里的毛笔,抬头看了看朱允炆,发现自己的孙子的精气神强了不少,脸上也有了一些血色,走起路来,也有些虎虎生风的感觉,只是其恭敬仍然一如既往,这让朱元璋心里感到一阵高兴。朱允炆快走几步,跪倒向朱元璋叩头,朱元璋赶紧挥手道:“不用了,允炆,你身体怎么样,好些了吗?今天找皇爷爷有什么事情吗?”
“回皇爷爷,已经好多了,孙儿最近经常锻炼身体,感觉力气大了一些,睡觉也香甜了不少。”允炆恭敬的拱手说。
“那就好,身体不好做什么都不成,听说你现在每天早晨坚持跑步,还做那个叫什么-----对了,蛙跳,虽然动作不太好看,不过你喜欢就随便你吧。只要你身体好,皇爷爷就高兴,今天到这里来有什么事情吗?”
“皇爷爷,孙儿记得皇爷爷让孙儿去文华堂读书,本来之前都是父亲的詹事府教导我们读书,但现在詹事府的人员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用,另外文华堂也没有专职的师傅,我刚才去看了,没有人在授课。”
“哦,”朱元璋捻着胡子皱着眉头说:“允炆,詹事府的人暂时不要动用,我下旨让刘三吾老先生暂时给你讲课吧,过几天我再给你物色一些师傅给你。”掉转头,对长福说:“你去传口谕给刘三吾,让他明天开始,每天上午去文华堂给皇孙允炆讲课半天。”
朱允炆见目的达到,就跪下磕头,向朱元璋告辞:“谢谢,孙儿告退。”
朱元璋却看着允炆,招招手说:“你近前来,前段时间,你的叔王晋王、燕王、楚王和湘王来朝见,你觉得他们怎么样?”说完之后,眯着眼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感觉心里咯噔一下,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想到了梦里的事情,难道真的会封我为皇太孙,传位于我?但是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迟疑,立刻道:“孙儿不敢评价叔王。”
朱元璋顿了一下,道:“没关系,朕今天只是和你聊聊家常,不要多想。”
朱允炆沉吟了一下,道:“各位叔王皆龙凤之表,镇抚封国,于国有大功,尤其是燕王叔,多次击退北元的骚扰,保境安民,功勋卓著。”
朱元璋面色不变,沉声问道:“你慡王叔多有过失,朕打算削其封国,留置在京,你认为可否?”
“孙儿更不敢妄言此事,请皇爷爷明察。”
“朕只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那孙儿斗胆了,孙儿遵从父王的意见,其他的不敢妄言。”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挥挥手说:“允炆,你下去吧,记着要去文华堂听刘三吾老先生的授课,勤奋学习,你还年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朱允炆深施一礼,退出了大殿。
回去的路上,一阵冷风吹来,不由得打了一个哆嗦,原来自己出了一身冷汗。朱允炆安定心神,寻思:难道梦是真的?真的会立我为皇太孙?要不然皇爷爷为什么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呢?另外刘三吾,他也听说过,是个80多岁的老人家,颇受皇爷爷器重,长于典章制度,了解民生疾苦,对皇爷爷有襄助之功,现在年纪大了,才慢慢不受重用,但仍然是皇爷爷的心腹之人,看来皇爷爷待自己不薄,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辜负其期望。
文华堂分为前后两堂,前堂授课,后堂供授课师傅暂时休息,前堂的装饰较为简单,看起来和乡间的私塾差不多,只是更加整洁典雅而已,并没有什么名贵的装饰之物,这也是朱元璋的一片苦心,都是为了让师生都能集中精力授课和学习。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虽然老师都是名儒出身,但学生都是皇室贵胄,教学的效果只能说一般般。
第二天辰时,允炆来到文华堂,发现只有他一个学生,但刘老先生早已经到了,允炆赶紧快步走到刘三吾面前,躬身施礼:“刘老先生,允炆来迟了,还请恕罪!”刘三吾看着眼前的皇孙朱允炆,看着他着粗布麻衣,为太子尽“斩衰”之礼,又听说他事父极孝,在太子生病期间,衣不解带,朝夕侍奉。太子过世后,悲伤过度,晕倒了3天才醒过来,不由得暗暗点头,太子殿下后继有人了啊。
“皇孙殿下,我只是奉皇上之命来此讲学,皇孙不必过虑,今天我们先讲四书,开篇讲大学,请皇孙把书打开。”
朱允炆赶紧坐下,打开《大学》,刘三吾背手而立,口中读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提出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是一致的。”
朱允炆听了刘三吾的讲解,想了一下,问道:“先生,至善能够达到吗?如果达不到如何才能定呢?”
刘三吾说:“皇孙殿下,至善,善之极也,不易达到,按照佛家的说法,至善就是无有丝毫的利己之心,这个知易行难,但是唐太宗曾经说过:‘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不要因为达不到而不去努力,而要确立高的目标,努力让自己的行为、思想接近目标,孔圣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以这种态度治学、修身才能尽可能的完善自己。至于日常行事来说,谨记‘少欲,知足’即可。”
朱允炆听了,赶紧站起来,向刘三吾拱手行礼:“谢谢先生,其实允炆之前读过此章句,但理解的不够深刻,今天多谢先生解惑。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定呢?”
刘三吾抚须叹道:“皇孙果然天资聪颖,反应敏锐。所谓‘定’主要指的是心定,顾名思义,心定则心绪不会飘摇不定,心绪飘摇主要原因是欲望太多,不知足所致,所以皇孙殿下需要经常静坐,反思自己过失,日日修正过失,久之自然能定。”
“那这个岂不是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了?”
“也不全是,初期确实需要较长时间,待渐入佳境之后,心绪平和,自然可以随时入定。”
“谢谢先生教诲!”
........
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师生都有些意犹未尽,朱允炆觉得自己对大学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刘三吾觉得朱允炆不仅生性纯孝,还天资聪颖,对于授课的理解也能够准确理解,并可以加以阐发,这个上午的授课他也是很高兴的。只不过朱允炆看刘三吾已经疲惫了,就赶紧告辞,回到端本宫。他不知道的是,刘三吾看着他的背影,暗暗下了一个决定。
第五节 闲居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