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8章 超长待机司马懿

第268章 超长待机司马懿

    第268章 超长待机司马懿
    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忠臣,各朝各代的帝王就没有不喜欢的。
    除了各朝的统治者,各朝古人也同样被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贞所折服。
    只是有些惋惜,诸葛亮还没有完成遗愿就撒手人寰了。
    说完诸葛亮的功绩后,苏晨再对诸葛亮的提问给予解答。
    “相信三国时期的你们对有哪些谋士非常感兴趣,主播现在说一下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十大谋士。”
    “诸葛亮是十大谋士之一,现在主播给大家介绍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谋士。”
    此话一出,三国时期的众人纷纷竖起耳朵,尤其是各自阵营的文臣武将。
    毕竟能够名列十大谋士,那就说明被后世人认可,足以说明此人的厉害之处。
    况且这也是一个扬名天下的机会,被天下人所熟知。
    而苏晨接下来要说的是司马懿,其聪明才智不在诸葛亮之下,只是名声却与诸葛亮天差地别。
    司马懿辅佐了曹魏四代君主,见证了曹氏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
    司马懿退蜀征吴,平定辽东,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也为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世人称司马懿的军事智慧在曹操与诸葛亮之上,也是曹魏政权最显赫的权臣。
    然而早在曹操在位时,便发现其有狼骨之相,必会干预政事,但最后还是让司马懿夺权成功了。
    但也正是因为司马懿不讲武德的兵变夺权,让他的名声得以遗臭万年,甚至于连司马这一姓氏也遭到连累。
    “司马懿自仲达,河南省温县人。”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俊为颖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聪明博学,胸怀谋略。”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识人著称,在司马懿还未到20岁的时候。”
    “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常人。”
    “公元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
    “曹操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而此时的东汉政权已被曹操所控制。”
    “司马懿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于是称自己有风痹症,从而推辞。”
    “但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打探虚实。”
    “司马懿躺着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公元208年,曹操又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并对使者说。”
    “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听说后非常害怕,只得就职。”
    “之后,曹操逐渐发现司马懿有雄心壮志,且有狼虎之相,于是心里很担心。”
    “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这才得以平安无事。”
    “于是司马懿开始废寝忘食,勤于职守,才使曹操安心。”
    “公元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
    “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
    “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宜州就会震动不安。”
    “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
    “但曹操认为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不足,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
    曹操:司马懿狼子野心,孤果然没有看错他。
    他第一次招募司马懿任职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此人心眼多,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早不风痹,晚不风痹,偏偏他派人去请的时候风痹了,天底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后来他强制把司马懿招募到府上任职,发现此人有雄心壮志,不像是要屈居人下的样子。
    那个时候,他就对司马懿严加提防,绝不给其掌权的机会。
    可司马懿最终成功篡夺了曹魏政权,这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自从得知这一点后,他就已经派人去捉拿司马懿了,只可惜被这个老贼跑了。
    “公元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
    “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后任军司马。”
    “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
    “并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
    “这样的人都不应该驻守边防,但曹操却并没有重视。”
    “同年8月,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水灾。”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趁机进攻擒拿于禁、斩庞德。”
    “胡修、傅方二人果然乘机降蜀,曹仁更加危急。”
    “因樊城距离许昌很近,曹操感到威胁,准备迁往黄河以北。”
    “司马懿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
    “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做大,孙权必定不安。”
    “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可解。”
    “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伏杀。”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
    “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抵御不住吴军,所以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
    “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
    “襄阳水路交通发达,是抵御敌人的要地,不能放弃。”
    “但曹丕没有听从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
    “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追悔莫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
    “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曹丕:司马懿这个奸贼,辜负了朕对他的信任。
    他之所以重用司马懿,是因为这个奸贼的才华深深的打动了他,令他不得不心动。
    他的父皇也不是没有提醒老贼的狼子野心,但他并没有为此怀疑老贼什么,依旧对老贼信任有加。
    可他哪里能想到,一向为了他们曹魏忠心耿耿的老贼,最终居然反噬曹魏。
    现在回想起老贼平时的尽心尽力,只怪他没有看透老贼的谋逆之心。
    要不是老贼跑得快,他早就下令诛灭司马懿三族了。
    不过他也不担心,司马懿噬主的名声已经臭了,天下已经没有这个老贼的容身之地。
    “公元224年,曹丕伐吴,司马懿奉命镇守许昌。”
    “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此年曹丕再次大兴舟师攻打孙吴,命司马懿留守。”
    “对内镇抚百姓,对外为大军提供军资,并把司马懿比作萧何。”
    “之后曹丕回师京都洛阳,下诏对司马懿说。”
    “我在东边,你就总管西面的事情。”
    “我在西面,你就总管东面的事情。”
    “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由此可见曹丕对司马懿是何等的信任。”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临终前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辅政。”
    “并告诉太子曹叡,这里的三位忠臣伱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曹叡即位后,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出兵攻魏,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自己率军进攻江夏。”
    “司马懿击退了孙权,又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后升任骠骑将军。”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命司马懿驻扎宛城。”
    “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不一不可信任。”
    “但曹叡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
    “诸葛亮暗中与之联络,但为了早些让孟达反叛,知道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有矛盾后,便派人到申仪处诈降,并有意泄露孟达将要反叛的事。”
    “孟达听闻事情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司马懿得知此事后,怕他突然发难,于是给他去信,详加安慰。”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
    “司马懿则暗中进军,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
    “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但孟达认为司马懿所在的皖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自己一千二百里。”
    “他们听闻自己起兵,上表天子,来回路程要一个月。”
    “那时候自己早已做好了准备,却没想到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兵临城下。”
    “而后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
    “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司马懿回军,仍驻皖城,奖劝农桑,禁止浪费。”
    司马懿:天下之大,却没有我的藏身之地。
    此刻的他,由于早已经暴露,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四处逃亡。
    他尽管是有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但也仅仅只是一个想法而已,远远没有到付诸实践的地步。
    曹家的三代君主都是英明的,他哪怕想要搞小动作也不敢。
    甚至他都已经放弃了心中的雄心壮志,哪里能料到曹家三代君主死得太早了,这才重新给了他取而代之的希望。
    只是有些可惜,还没来得及准备做些什么,他之后的所作所为就被天幕公之于众了,以至于如今不得不东躲西藏。
    “起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权擅势,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
    “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
    “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
    “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
    “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押,送往京师。”
    “司马懿回京后,曹叡问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
    “司马懿回答说,吴国认为我们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要攻打敌军。”
    “一定要扼住敌军的咽喉而撞击他们的心脏,夏口、东关就是吴军的心喉。”
    “如果在陆地上攻打皖城,引孙权的兵马东下,再派水师攻向夏口,趁虚而入一定能大破吴军。”
    “曹叡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再命司马懿屯兵宛城备战,而后命司马懿进逼江陵。”
    “贾奎、满宠、徐志等四军从西阳进逼东关,曹休进逼宛城。”
    “但大司马曹修孤军深入接应炸降的吴将周防,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
    “公元230年,魏明帝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越,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路并进,沿着绵水逆流而上。”
    “直达渠忍,攻克新丰县,驻军单口后遇大雨班师回朝。”
    “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包围岐山贾寺、魏为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
    “魏明帝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领车骑将军张和、后将军飞耀、雍州刺史郭怀等讨伐诸葛亮。”
    “此战中,司马懿击败了诸葛亮,斩俘虏万计。”
    “军师杜喜等人预计诸葛亮第二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
    “司马懿则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反。”
    “即使以后诸葛亮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
    “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侧。”
    “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
    “我估计没有三年的积蓄,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兵北伐的。”
    诸葛亮:不得不说,司马懿的军事智慧在我之上。
    尽管司马懿最后违反誓言搞政变,如今已是声名狼藉。
    但他却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弱于他,甚至要超过他。
    司马懿这个对手令他敬佩的同时,也令他不耻。
    如此大忠大奸之人,却是他生平仅见。
    不过现如今司马懿已经成了丧家之犬,没有一个势力会接纳他。
    如此一来,倒是给他省了不少事。
    没有了司马懿这个敌人的阻拦,曹魏等同于断了一臂,这对他们蜀汉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甚至于,他有信心改写历史,统一天下,匡扶汉室。
    “三年后,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进驻渭水之南。”
    “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驻堡垒阻击,而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
    “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食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
    “于是渡渭水,背水扎营。”
    “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军坚壁不出,于是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服装。”
    “司马懿大怒,上表请战。”
    “曹叡不许,并派人持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
    “之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
    “使者便持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诸葛亮见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
    “之所以上表请战,就是为了军队的士气。”
    “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怎么可能千里上奏请战?”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却没有机会,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领军十万,但已经落入我的谋划中,打败他是必然的。”
    “魏、蜀两军相持了百余日,诸葛亮病逝于军中。”
    “蜀军撤退,司马懿出兵追击。”
    “蜀将杨仪返旗鸣鼓,作出要回击的样子。”
    “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而后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的营寨,获得了许多粮草、兵马和军书秘籍。”
    “便知诸葛亮已死,并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李靖:司马懿这个老贼,自己遗臭万年也就算了,却是害苦了我。
    他虽然是大唐战功赫赫的军神,但却落得如今进退两难尴尬的境地。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司马懿这个老贼害的。
    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选择作壁上观,没有参与两兄弟之间的斗争,就已经惹得陛下有些不悦了。
    也正因为站队问题,陛下对他有些意见。
    他也非常自觉的低调,平时也不会结交他人,以免引起陛下疑心。
    想他都一大把岁数了,都没有几年可活了,可陛下依旧对他防范心慎重。
    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司马懿这个老贼害的,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以至于连累了他。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
    “公孙渊以辽水南北几十里坚壁而守,阻击魏军。”
    “司马懿声东击西,先在南线多张旗帜假装攻打,吸引敌人,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
    “渡过辽水后,不攻打敌人,而向湘平进军。”
    “众将不解,问其原因。”
    “司马懿说,敌人筑起高堡垒,就是想让我们攻城。”
    “如果攻城正中其计,现在我们直指襄平,攻敌所必救。”
    “这样他们就会非常害怕,不得不与我们交战。”
    “敌人在恐惧中跟我们交战,必然失败。”
    “接着整军前进,敌军果然出来阻击。”
    “司马懿指挥魏军回击,大破敌军,三战皆胜,于是乘胜包围了襄平。”
    “恰逢连绵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
    “魏军恐惧,诸将也都想着迁军营。”
    “但司马懿不允,并斩杀了主张迁军营的张晋,军心才安定下来。”
    “诸将请求出击,司马懿仍然不允。”
    “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唤司马懿。”
    “魏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果然雨停后,魏军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
    “公孙渊派使者投降,司马懿斩杀来使。”
    “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凉水边上。”
    “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而后班师回朝。”
    “此战也彻底解决了困扰曹魏多年辽东问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曹魏统治。”
    “原本朝廷让司马懿往镇关中,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
    “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见到诏书后,司马懿大惊。”
    “于是乘追风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见到魏明帝后,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看着太子说。”
    “终于在临终前看到你了,现在托孤于你也无所遗憾了。”
    “当天魏明帝曹叡去世,太子曹芳即位,年仅八岁。”
    “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3000人,共执朝政。”
    嬴政:曹家的这些君主也太短命了吧,也难怪引起了司马懿的觊觎之心。
    他在感叹曹家帝王短命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司马懿太能活了,硬生生的熬走了曹家三代。
    看来,活得长久才是最大的优势。
    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又或是曹叡,都不是昏庸之辈,完全可以镇住司马懿。
    哪怕司马懿再有野心,只要这三代君主在世,司马懿就不敢有丝毫的异动。
    只是有些可惜,这三代君主就没有一个长命的。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硬生生给司马懿创造了造反的最佳土壤。
    “曹爽想要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
    “于是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
    “但朝臣们认为以前的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很不吉利,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
    “公元240年,日本来朝纳贡,周边等诸国都派遣使者来献。”
    “起初,魏明帝曹叡喜爱大修宫室,建制非常奢靡豪华,百姓多为其苦。”
    “到魏帝曹芳在位期间,经过司马懿的上奏,全部罢除了大修宫室的劳役。”
    “曹魏节用务农,国力大增,各国都来朝见。”
    “公元241年,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全从率军数万出淮南。”
    “诸葛克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扎中。”
    “司马懿自请出兵征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却以为不然。”
    “6月,司马懿统军增援,他知南方暑热低温,大军不宜持久在此,所以派轻骑挑战。”
    “朱然不敢应战,于是便休养士卒,兼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
    “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周口被魏军追上。”
    “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扎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返。”
    “7月,司马懿再次获赏,而司马懿子弟十一人也都是列侯。”
    “司马懿功勋德旺,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
    “公元242年,司马懿上奏修广曹渠,引河入汴,疏通东南各个大湖,于淮北大规模屯田。”
    “吴国派诸葛克屯驻皖城,位于边疆的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
    “朝臣以为诸葛克占据坚城,粮草很多。”
    “如果孤军远攻,那他们的援军肯定很快就能到达。”
    “而司马懿却确认为吴军所擅长的是水战,不是陆战。”
    “湖水冬浅,船不能行,救兵肯定弃船从陆路相救,而陆战破敌就很容易了。”
    “次年9月,司马懿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时。”
    “诸葛克果然焚烧积具,弃城而走。”
    刘彻:看得出来,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确实优秀,要是可以来辅佐朕就好了。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就已经够妖孽了,但司马懿的智慧却丝毫不输于诸葛亮。
    对于司马懿这种顶级人才,他向来是求贤若渴的。
    至于司马懿的谋逆之心,他倒是没有在意,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天下臣民多的是,有谋逆之心的人也多的是,并不差司马懿这一个。
    只要有他在,司马懿就只能乖乖的为大汉卖命,不敢暴露一丁点的异心。
    而且即便是他死在司马懿前面,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他也可以把司马懿一并带走。
    “公元244年,大将军曹爽想要建立功名,不听司马懿的劝阻,力主伐蜀。”
    “结果被蜀将王平击败,曹爽无功而返。”
    “公元245年,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的兵马都交他的弟弟曹羲统领。”
    “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但曹爽不听。”
    “公元246年,吴兵入侵扎中,有万余家百姓为了躲避吴兵北渡沔水。”
    “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再回去,还会引来吴兵。”
    “因此应该让他们暂时留在这里,但曹爽却不同意。”
    “司马懿说,如果吴贼以2万人防守沔水,3万人与我沔南诸军对抗,1万人猛攻扎中,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救援。”
    “曹爽还是不听,驱赶百姓回去。”
    “吴兵果然击破扎中,所失百姓数以万计。”
    “公元247年,曹爽用心腹何宴等人的计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
    “一时间,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管禁军,屡改制度。”
    “同年5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公元248年,曹爽、何宴与人勾结,谋划社稷。”
    “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司马懿是装病,而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职,临行前去拜访司马懿。”
    “司马懿装病对侍女说口渴,侍女拿来粥给司马懿喝。”
    “司马懿手不能拿杯子,于是粥都流到了他的胸口上,并且对着李胜胡言乱语,并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
    “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司马懿已经卧床不起,快要死了,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所以曹爽等人便对司马懿不再戒备。”
    李善长:我与司马懿有不共戴天之仇。
    他作为大明的开国功臣,位极人臣,声名显赫。
    可现如今,他却面临生死危机,很有可能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洪武陛下在这一年的年初害了一场大病,身体越发不好了。
    可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子骨扎实,非常健朗。
    原本一大把岁数了,身体健康本是一件大好事。
    但他却听闻,陛下像是要对他动手,不想让他死在陛下后面。
    陛下为什么不愿意放过年老体衰的他,他不用想也知道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担心他成为第二个司马懿,篡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兄弟都随从同行。”
    “司马懿乘机发动高平陵政变,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
    “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
    “司马懿召高柔管领曹爽军营,召太仆王官统领曹羲军营。”
    “司马懿亲率太尉蒋济等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
    “谋士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然后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
    “但曹爽不听其计,反而派人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
    “司马懿细数曹爽的过失,并称只是想把曹爽等人免官。”
    “又派曹爽的亲信引大目去劝说他,并以洛水为誓,只是免官。”
    “桓范等人援引古今来劝说曹爽不要回去,曹爽却说司马懿只是想夺取我的权利,我得以侯还家,还是个富家翁。”
    “于是准备回去,而桓范却垂胸顿足的说自己要被灭族了,而后曹爽随曹芳回京。”
    “张当在司马懿的拷问之下,供述了曹爽和何宴等人意图谋反。”
    “于是曹爽及其党与何宴、丁密、邓阳、碧鬼、李胜、桓范等人被诛,并灭三族。”
    “至此,司马懿彻底掌握了朝政。”
    “同年,司马懿因病不上朝,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寻意见。”
    “而后太尉王陵与令狐于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帝。”
    曹爽的愚蠢行为,令各朝古人闻之连连摇头叹息。
    司马懿都已经造反发动政变了,曹爽却还天真的以为只要投降认输,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富贵,成为无忧无虑的富家翁,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
    哪怕是三岁小孩,都不会如此蠢得令人发指。
    各朝古人不得不感慨万千,司马懿背信弃义固然令人唾弃,但曹爽的愚蠢更令他们气愤。
    明明有镇压叛乱的机会,却把手中的筹码拱手相让,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敌人的信守承诺。
    如此幼稚愚蠢,也难怪最后落得一个悲惨下场。
    “公元251年,王陵借口吴人塞土水,请求出兵征讨。”
    “司马懿知其阴谋,不允其兴兵,于4月亲率中军讨伐王陵。”
    “王陵自知势穷,无可奈何之下,在武丘把自己捆绑起来等待司马懿。”
    “并说如果我有罪,你可用半片竹简将我召回,何苦亲自来呢?”
    “司马懿却说,因为你并不是用竹简就能召回的人,说罢将王陵押解回京。”
    “王陵在回京途中服毒而死,而后将王陵余党一网打尽,全部诛灭三族。”
    “并将楚王曹彪杀害,并趁机把曹魏王公全部拘捕,放置于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公元251年8月,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
    “天子速服吊唁,其孙司马炎十余年后接受魏元帝禅让称帝,建立西晋。”
    “回顾司马懿的一生,他平孟达、抵御蜀汉,征辽东、阻击东吴,稳定了曹魏政权。”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朝政。”
    “又在平定王陵和楚王曹彪的叛乱后,监禁曹魏宗室诸王,彻底削弱了曹魏宗族力量,为其子孙建立西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司马懿大奸似忠,表面恭顺,实则狡诈。”
    “两次接受君王托孤重任,但行事却非为臣指导,心怀篡逆。”
    “也被后赵皇帝石勒讥讽为乱臣贼子,因此遭到后世唾骂。”
    李世民:司马懿的用兵之道很神,这一点无可争议,但他的品德却是极其恶劣,简直令人发指。
    司马懿受到先帝之托辅佐幼主,被两代皇帝视为托孤重臣。
    曹家如此信任司马懿,但司马懿却没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反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政权,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在此之前世家大族搞阴谋诡计还知道掩人耳目,怕遭人背后唾弃失信于人。
    可司马懿一家却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背信弃义也就算了,居然还光天化日之下弑君,让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严重倒退一大截。
    (本章完)


同类推荐: 快穿攻略,病娇男主,宠翻天!回到七零养崽崽苟在诊所练医术道无止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万世飞仙学园异战录万人迷穿为炮灰后他们火葬场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