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光宗耀明 第225章 播撒希望的春天

第225章 播撒希望的春天

    第225章 播撒希望的春天
    等余象斗也抵达了北京之后,朱常洛设想当中接下来三年要“玩”的东西齐活了。
    现在快谈轩的说书人们有了专业的供稿团队。
    就是余象斗本人有点懵。
    陪皇帝在乾清宫听了一回说书,余象斗知道帘后还有皇后娘娘等人。
    二月春风徐徐,等说书人沈庆宏说完了这一出,乾清宫的宝座后面响起一片娇滴滴的声音:“臣妾告退……”
    余象斗当然是一直低着头,半点都不敢偷瞄。
    过了一会,朱常洛就笑着说道:“瞧瞧,多么喜闻乐见。余象斗,这和你编的那些杂书是一个道理,是不是?”
    “陛下所言极是。”余象斗这才看了看沈庆宏赞道,“沈师傅说得极好,绘声绘色。”
    “秦伯年,快谈轩的事,你路上和余编校说了一些没有?”
    “奴婢已经说了一些。”出了一趟远差的太监秦伯年弯着腰。
    “怎么样,这事对你来说不麻烦吧?”
    见皇帝看了过来,余象斗犹豫了一下,随后为难地说道:“臣骤蒙圣恩,实在惶恐。若臣只是专心为陛下办这件差使,那自然不麻烦。只是陛下又授了臣官职,司经局那边……”
    “重要的是观念。”朱常洛听得明白他的意思,“其实有不少人都有这文才,只不过不把它当做一个上得了台面的事去做。如今朕拔擢你到詹事府司经局,专门编校杂书、审定天下呈送刊印的杂书,以你的眼光,该知道这样反而是好的。”
    秦伯年对余象斗说的什么掌天下刊印书卷的书号,这当然是吹过头了。
    余象斗何德何能?他专管的只是过去最不正经的那些话本、小说、杂记等杂书罢了。地位更高的诗文册子乃至于经义学问之类的书卷,自然有才学更高的人负责。
    司经局不只一个编校,上面更有总编呢。
    现在皇帝这么说,余象斗只是回答:“确实。只要是朝廷允了,首先自然是在京城扬名了的。再者陛下也喜看话本,喜听说书,司经局允了书号的只怕陛下都读过,民间自然卖得更好。最后臣都能因此授官,杂书登堂入室,未尝没有更多人以此为业。”
    说罢顿了顿,小声问道:“陛下的意思是,臣可以像过去一般招揽民间文人,多编一些出来?即可刊印售卖,也能让沈师傅他们讲给陛下听?”
    “朕可不只是为了解闷。”
    朱常洛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秦伯年只说了还有个快谈轩,是三代国舅们一同合伙的产业。
    但快谈轩的事业布局和存在目的,当然只能由皇帝亲自向余象斗讲解了。
    余象斗本身就有商人身份,他是书商。
    现在,朱常洛给了他一个官员身份,掌握着一些权力,司经局里的这个杂书审校司,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发展大众文化娱乐业。
    只不过先从杂书做起。
    于是余象斗从皇帝口中听到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表面上是一个集酒肆茶楼戏院等为一体的快谈轩,实际上是几类人:说书人、戏班、民间曲艺人……
    “等到成了气候,除了纯粹消遣的节目,朕无非让他们加上两类节目。一类是读一读准备刊印的朝报,讲朝廷政令给不识字的百姓听;另一类,就是想让你组织人手,专门编一些寓教于乐的话本小说出来。比如说你之前编《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就很适合说书出来,甚至让戏班改一改演出来。至少,百姓听得多见得多了,再受地方官吏欺压也许就想起来可以怎么告状。”
    余象斗听得心惊胆颤:“陛下,这样不太好吧……”
    “没什么不好。愚民当然是好管教,但官吏则轻松了,哪里有一定要勤勉治理地方的负担,也不会想方设法做好。有鞭策才有进步。”朱常洛看着他,“朕知道你聪明,已经明白朕这么做究竟是要做什么。怎么样?敢不敢帮助朕把这件事做好?”
    “……这当真是千斤重担了。”余象斗虽然头皮发麻,但还是跪下去说道,“陛下都把臣召来了,臣岂敢抗命?”
    “起来吧。”朱常洛走过去拉他起身,“国事千头万绪,这只是其中一件。你施展你的才干,朕给你搭台。朕不希望朝廷善政在地方被人曲解,朕也不希望朕的子民大多是些目不识丁受人愚弄的糊涂蛋。”
    走到了乾清宫门口望着前方的工地,朱常洛背着手缓缓说道:“说书人行走四方,讲的精彩故事就是种子。他们不可能常留一地,总有孩子想着能多识几个字,寻杂书来解闷。他们大多自然没那个机会科考、出仕,但即便只能识得一些字,也是有用的。这件事,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百年来做。”
    “现在,先从你这里开始。朕知道你脑筋灵活,多想些法子。说书人行走四方,何妨再多带一两样东西?譬如说是画轴,上面有那么三五个字,听说书的人说不定从此就识得那三五个字了。”
    “余象斗,你说若是大明普天之下所有的子民,人人都是识字之人了,那又该是何等光景?”他转过头看着余象斗,“真有那么一天,你的功德在朕心目中堪比圣贤。仰止二字,则名副其实!”
    人人都是识字之人?别的不说,那书商真要发财了。
    当然,这是余象斗的习惯思维,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里。
    随后才回味着皇帝说的话,余象斗觉得有些热血沸腾。
    “臣明白了!历朝历代都盼着文教昌盛,陛下这是不拘一格。并不是盼着天下子民人人都成为能治国的才干之士,学问学得精深。但若人人都能识得一些字了,总会有更多良才出来。另外,百姓不懵懂无知,也便于朝廷政令上下如一。”
    “如一很难。”朱常洛笑着说道,“不跑偏太多就谢天谢地了。在朕心目当中,识字的百姓比御史管用。至于官府和朝廷管束百姓起来更难了,那更是好事。如果事情那么容易做,凭什么朕和百官都能轻轻松松养尊处优?”
    “……陛下真乃圣君,胸襟之广,臣闻所未闻。”
    “你马匹也拍得好!”朱常洛哈哈大笑,“朕欣赏你这样没有在官场浸染多少的率性劲。你想招揽哪些人手,快谈轩能出银子。你那三台馆和双峰堂若想开到北京,也行,让国舅们一起入个股。三年后,这快谈轩第一步就要开满大明所有府城。”
    余象斗眼睛一亮:“臣有官身了,还能行商?”
    “朕特允你去做。做好了,将来就像昌明号一样,朝廷将来自有专门的官商。一些朝廷专营的行号,行首亦官亦商。”
    “臣明白了!那臣可在每个快谈轩旁开个书店,专卖杂书。里面说什么书演什么戏,书店里都有卖的。”
    沈庆宏在一旁呆了呆:“陛下,那我们说请听下回分解还有什么用?”
    “沈师傅,说书有说书的滋味,看书有看书滋味嘛,相得益彰。”
    “余编校这话有见地!”朱常洛表示赞同,“放心,这快谈轩不愁客人。有了余编校帮你们,这快谈轩周围,定会成为每个地方人来人往之所在。不能如此的话,朕怎么方便通过快谈轩把朝廷政令原汁原味地宣扬出去?”
    有多难呢?
    以皇帝和国舅们的财力,有昌明号的体系帮助,有朱常洛的理念和余象斗的营销才华,在每个府城甚至县城搞出个热热闹闹的文化娱乐商业街区是容易的。
    说书唱戏就是聚人气嘛,然后商业再跟上。
    倒是让将来庞大的说书人群体真的愿意下乡更难一些:去了乡里,向贫苦百姓讨要赏钱?
    他们在城里,或者受雇坐馆,或者在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方当街练摊,基本收入有些保障。
    好在,对朱常洛来说,就算每个县只配一个人必须要去搞这件事,成本总体而言也不算高。
    难点只在于怎么保证他们确实用心下去做这件事了。
    余象斗离开后,朱常洛就问沈庆宏:“行会派去各个地方的人,商量过如何派人下乡的难题没有?”
    “……草民等愚钝,还是想不出好法子。国舅爷们愿意到各地开店雇人坐馆,各地把行会也张罗起来倒是容易,咱这一行难得受到陛下如此恩典。但以前都是讨生活,去乡里,既苦,又怕是难以糊口。陛下看重此事,去的人还得是好手,嘴上本事了得才行……”
    “先把各地行会都张罗起来,快谈轩先开起来吧。”朱常洛也没有急切,“这一行好做了,总有更多人。学徒多了,老师傅们也不用那么累。将来,朕再想法子吧。”
    这种事情恐怕必定是要补贴着去做的,但补贴给了,事情有没有做对于朱常洛来说才更加重要。
    所以涉及到监督检查方面的问题。
    泰昌三年开始了,漕船已经在陆续过淮,载着从江南解运的巨量银两。
    紫禁城的改建工程热火朝天:不缺银子,那有什么不好办的?
    一房四院格局初显,工部在增设清吏司,许多衙署都在增加官位。
    厉行优免在去年就有了“先例”,今年开始无非“照旧”施行。
    这一年开始再没有尖锐并且紧迫的矛盾了,去年、前年太痛了,今年似乎要开始习惯了。
    乡试之年,恩科之年,武举会试和殿试之年,这一年的春天播撒的都是希望。
    朱常洛慢了下来,许多时间用来满足自己的“喜好”:听说书,和百家苑里的教授、学子及万岁山那边的大匠、道士们一起探讨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大明好像终于平静下来了。
    (本章完)


同类推荐: 风起云涌陈浩叶心仪重生:官运亨通高手下山,我家师姐太宠我了南璃萧景煜安南笙穆伏城重生之官屠娇软奴婢,又被强势王爷溺宠了全职热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