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从后台看陆续入场的观众,熟悉的黑发黄皮肤的人反而相当相当少,看上去非常像是本地的留学生。
其他各种肤色的人反而占据了绝大多数。
实际上,感觉自己可能扑,完全属于李少杰的个人臆想了。
就像是国内绝大多数听众是不排斥国外故事作品的感觉一样。
你跟国内观众聊西方神话,英雄传说,古典故事,他们能听的津津有味。
而对于这些西方观众,东方实际上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域,去讲东方故事,反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
拜托,很多西方故事,人家都听腻了看够了。
这些灯塔观众自然也是如此。
实际上,甚至还有一部分观众并不专为李少杰而来,单纯是觉得这些描述东方的音乐让自己很好奇罢了。
很快。
表演也正式开始。
第一场表演的是《敦煌·慈悲颂》。
舞台首先黑下去后,安装的投影屏,用英文描述着短暂的敦煌文化cg。
【这是一个神圣的名字,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中国,ys兰,印度,希腊的文化,在这里相遇,融汇,碰撞。】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埋迹于黄沙之下的璀璨明珠,与其对话的似乎只有血色的残阳,河西走廊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从繁华盛景,到破败凋零,但历史总是轮回的,落日黄沙的西风紫塞,终再现河西之盛。】
【时代的风尘也遮掩不住永恒之美,黄沙,残阳之下,目之所及,也依稀可闻隐藏在地脉之下的亘古回响。】
【梦里身回云阙。】
【一眼千年,尽是千佛幻梦。】
这只是一闪即逝的揭幕。
但依然让观众们感到了一种厚重与惊艳。
投影关闭,全场灯光依然黑暗,只有舞台上亮起了灯光,照亮了来自东方的乐团。
作为指挥的李少杰走上舞台后,鞠躬致意。
观众们掌声过后,演奏便也开始。
在舞台最顶端的led滚动横屏中,用英文介绍着作品的相关。
很多观众摸了摸票据。
上面也有节目介绍。
这是在阐述着敦煌一个又一个典籍。
或许西方人并不懂,对其也并没有什么了解。
但这并不耽误欣赏,更不耽误去读懂。
简练的介绍,能让观众们随着音乐的发展,逐渐听懂故事的脉络。
古典音乐会,有时候其实并不是完全靠观众去悟的,观众也未必对古典音乐了解特别深。
实际上,走进来,配合着故事的介绍,了解一个大致的背景。
再通过音乐表演的张力,有的时候,在一瞬间,就会触及心灵。
这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
看似文化门槛很高,看似有文化差异。
但实际上,并没有。
用超脱了普通语言的音乐语言去描述故事,所有的感受都将是共通的。
李少杰这极具东方色彩的乐章,甚至让观众们震撼到瞪大眼睛。
台下,时代周刊的一位记者,在聆听中,完全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拿出纸与笔,摸黑的写下了刚刚自己短暂体验到的一种极致震撼观感。
【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的激动,这部作品似乎让藏经洞中的天籁重见天日,是属于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与千年壁画的美妙共振,一如河西走廊当初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之景,神奇而不可思议。】
【jay用思想拥抱宇宙,用艺术对世界讲述他们华夏先祖的教导:做人识世,奉献慈悲,创造人类的和平与善良。】
【这是一场奇迹的演出,不,这或许只是奇迹演出的开场!】
【jay的指挥极具个人特色,与乐曲,乐团,故事,浑然一体。】
【民族性很强,但世界性更强,我不得不说,我感受到了华夏文化的一些精神,感受到了一种如上帝般慈爱世人的人文关怀,舞台上的灯光照在反弹琵琶的演员身上,让我感受到了恍若神明呼唤般的震撼,感受到了这东方文化的高贵。】
是的,作为时代周刊的记者。
作为一个灯塔人。
这位记者,用了一个“高贵”的词汇。
高贵,源自于底蕴,源自于思想,源自于境界。
极其强烈的民族风格,便是这最吸引欧美观众的特色。
……
上午的演出很快就过去。
结束了表演的李少杰并不能休息。
而是很快的对下午,晚上的三场演出进行安排。
目前只能说成功四分之一。
就连刚刚走下台前,全场震耳欲聋的掌声,都没能让李少杰放松下来。
但如果这个时候,打开手机看一眼,李少杰就能发现,灯塔的许多媒体,音乐评论家,已经爆炸了。
类似于时代周刊记者撰写的文章接踵而至。
甚至在新闻中,报道了这一艺术界的盛况。
是的,盛况!!
虽然这次演出的观众绝大多数还是普通民众。
可是你总能从人群中见到几个地位极其崇高的艺术大佬。
李少杰结束表演后,匆匆赶往后台准备其他的演出。
而此时,记者们也成群结队的赶来,七嘴八舌的问着各种问题。
第1135章
同类推荐:
风起云涌陈浩叶心仪、
重生:官运亨通、
高手下山,我家师姐太宠我了、
南璃萧景煜、
安南笙穆伏城、
重生之官屠、
娇软奴婢,又被强势王爷溺宠了、
全职热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