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重生朱棣之子 第一百零一章:郑和首次下西洋(一)

第一百零一章:郑和首次下西洋(一)

    lt;!--go--gt;    永乐元年,六月初七。
    清晨。
    京城,西街,一家专门做早点的小摊上。
    于彦昭与胡濙正在吃早餐。
    “郑教授入职书院,显然给天下士林带来了巨大影响。”
    于彦昭放下碗筷,感叹道。
    胡濙不解道:“师兄如何得知?”
    于彦昭道:“你这几个月忙着跟随郑教授研习格物之学,不知京城这段时间陆续来了许多外地士子,其中就有带着推举信来参观金陵书院的学子。”
    “当年有太祖皇帝征招村妇马氏入宫做女官,今有太子殿下破格选拔女子担任格物学教授,此举当是开了女子担任读书人教授之职的先例。”
    胡濙思索道:“那些外地学子,或许是想来见一见郑教授的真容?”
    想起郑小珺的体貌,于彦昭面露古怪之色,道:“这些学子之中,或许有些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探究大纺车的运行原理,好回去仿制。”
    胡濙目露精光道:“应是此理!”他望向于彦昭,惊讶道:“师兄果然有一颗玲珑心!”
    于彦昭疑惑道:“此话何意?”
    “师兄有所不知,我等一众师弟皆认为你说话往往可以一语中的,令人心生佩服。”胡濙直言道。
    他的意思是说于彦昭善于揣摩人心。
    于彦昭并没有因胡濙的恭维而感到开心,反而抬头向小摊老板喊道:“再来一份蒸包。”接着低声道:“你只顾着研习格物之学,不知那大纺车的厉害。”
    “愿闻其详!”胡濙道。
    于彦昭低声道:“两个月前,太子殿下见识过大纺车的功用之后,已命令工部仿制,并决定在江宁织造局推广使用。殿下亲口承诺,若此大纺车在实际使用之中故障率低,且将织造局产量提高一倍以上的话,便会奏请今上成立专利局。”
    不等胡濙发问,于彦昭抬起筷子夹了一个蒸包,接着道:“所谓专利局,便是专门管理天下所有发明创造新物件者之权益的衙门,目的是保障类似郑教授这种发明大纺车者的长久利益。”
    过去并非没有人善做机巧之物,只是由于所做之物得不到足够多的利益,时日一久便丧失了动力,不得不改行谋生。
    胡濙听到以后会有专利局保护像郑小珺这样善做机巧之物者的利益,内心顿时被触动。
    当善做机巧之物者有了钱保障生活,那自然就可以继续发明创造新的东西。
    “此话当真?”
    胡濙平时喜怒不形于色,此时听了于彦昭所言,不由得脸色一变,激动的低声问道。
    于彦昭察觉到失言,立即打住,抬起筷子又夹了一个包子,嚼了几口,却是没有回答胡濙的问题。
    接着,他换了个话题道:“再过几日,我家谦儿(于谦)就满一周岁了,届时我做东在四海楼大摆宴席,你与其他众师弟可一定要赏脸参加。”
    胡濙仿佛看见了他未来因为发明创造太多的东西,而成为天下第一格物大师,此时哪里还能听进去于彦昭所言。
    “师弟?”于彦昭喊了一声道。
    胡濙瞬间反应过来,连忙道:“是我失态了,师兄莫怪。”
    “吃好了?”于彦昭道:“不够的话,我让老板再来一笼蒸包?”
    胡濙忙道:“吃好了,吃好了!”
    于彦昭将蒸笼里剩下的最后一个包子夹进口中,边咀嚼边道:“既如此,咱们即刻动身去江口,可万万不能错过今日的出海巡洋大典。”
    他口中的“出海巡洋大典”,乃是由大明天子朱棣亲自主持的隆重典礼。
    这也是华夏历史上,首次由天子亲自主持船队出海巡洋的典礼。
    唐宋以来,随着航海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增多,华夏的造船技术也愈加发达起来。
    朱元璋建国之初,就比较重视造船和发展海运。
    当时,朝廷为了准备造船用的桐油、棕缆等原料,特地在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等园圃,植树数万株。
    还在城西江边设立了龙江宝船厂,征调各地工匠四百余户来到京城,广造海舶。
    去年朱棣继位之后,为了落实诸王改封之策,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的联系,扩大同诸国的交往,遂下令有司组织规模庞大的船队。
    而宝船厂,便负责建造海船。
    厂内有通往龙江的溪口,并设有可以启闭的石闸,用以控制水量。造船时将水排出,关上闸门,在船坞里施工。船造好后,开闸进水,将船体浮起,放船入江。
    朱棣在船厂内设有提举司、帮工指挥厅和一所专门打造海船风篷的篷厂外,还设有细木作坊、油漆作坊、捻作坊、铁作坊、篷作坊、索作坊、缆作坊等七个作坊及看料铺舍等。
    其中仅是坐落在厂区东北部的篷厂就有房屋十排六十间。
    船厂的督造官员,除位居五品的工部郎中外,还有员外郎、主事、提举,帮工指挥等人员。仅下设的厢长、作头等低级班头就将近百名。
    太子朱高煦与内官监太监郑和也经常奉命巡视船厂。
    造船制舶的船户工匠分别来自浙江、湖广、福建等省,分工细致,下编四厢,每厢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长,统管十户。
    一厢分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分为船木、铁、缆匠,三厢为艌匠,四厢分为棕、篷匠。
    另外,还有内官监匠、御马监匠、看料匠、更夫、桥夫等人员。
    朝廷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基本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海船船队。
    听说这次巡洋共有宝船、战座船、战船、兵船、马船、粮船、水船等共两百多艘,船员两万七千多人。
    于彦昭与胡濙皆是人中龙凤,自然明白出海巡洋这一壮举必会载入史册,而他们可以亲眼目睹出海巡洋大典,这是何等幸运?
    千载难逢的机会,谁也不想错过!
    于彦昭从袖袋里掏出两块新式铜钱,丢在桌上,向小摊老板招呼了一声“结账”,便起身与胡濙向街道上的四海车行走去。
    车行里有马车,也有牛车,还有驴车。
    两人点了一辆脚力较快的马车,报了目的地之后,先后上了四轮马车。
    “此绿厢车减震之物,可是出自郑教授之手?”
    马车行驶了一会儿之后,于彦昭惊讶于马车的平稳,向胡濙问道。
    车行为了引人注目,招揽生意,将车厢外面涂了一层绿色的漆,故名绿厢车。
    “一个月前,郑教授带领我们做出了这种行驶时更加平稳的新式四轮马车,欧阳驸马(欧阳伦)得知此事后,便以每辆车两百银圆的价格,向书院订购了三十辆。”
    胡濙道:“据我所知,四海楼、四海武馆、四海车行都是欧阳驸马的产业,此绿厢车,应该就是出自我们书院的那种新式四轮马车。”
    于彦昭感叹道:“我估计,在过几年,格物之学定会在士林之中大行其道。”
    胡濙点头道:“师兄言之有理,我亦觉得应会如此。”
    马车出了街道,沿着秦淮河畔,向西北方向走小半个时辰,便顺利抵达秦淮河与长江的汇口。
    下了马车之后,两人乘船到了河对岸,接着沿江北上。
    大约步行走了四里地,两人便听见了沸沸扬扬的吵杂声,远远望去,之前龙江关口前的空地上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观礼的人。
    龙江关口乃是朝廷举行出海巡洋大典的地方。
    “巡洋船队之庞大,当真是前所未有!”
    望着江面上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船队,于彦昭感叹道。
    两人眼前的江面上,停靠有大海船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一共有百余艘之多,还有很多船停在出海口附近。
    这些远航巡洋的海船,除了在福建等地建造外,有很多是在龙江宝船厂建造的。
    两人被庞大的船队震撼到了,当即加快脚步,不多时便来到了观礼的人群外围。
    两人也不含糊,当下挤入人群,接着左挤右挤,一路挤到了靠近礼台的地方。
    说是靠近,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两人距离礼台,目测至少仍有两里地之远。
    因为这时背靠大江的礼台已经被朝廷的官兵一层层围住,并隔出一块巨大的空地以供文武百官、宗室诸王、海外诸国使者站立,外围还有数以万计的等待出海的士卒。
    大明天子亲临,护卫亲军十二卫之中的锦衣卫、旗手卫皆随同护驾。
    两卫有数千人,早就列队将整个礼台团团围住,像于彦昭、胡濙这种没有官身的普通学子,想要在这个时候接近永乐皇帝朱棣,一睹天颜,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若他们敢悄悄向内靠近,巡查的卫士必会把两人当成刺客抓起来。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罢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设置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十四所,负责护驾侍卫、查察缉捕。
    随后,他正式设置护卫亲军十二卫,即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
    十二卫是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这些军士都是通过精选以后经严格训练而入选的身材健壮、武艺不凡的将士。
    亲军十二卫都有严格的建制,待遇也在众军之上。
    从职责上可分为护驾侍卫亲军和守卫侍卫亲军,从区域上可分为宫禁侍卫亲军和皇城侍卫亲军。
    护驾侍卫亲军是护从皇帝左右、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地位最崇高的禁卫军,分别是锦衣卫与旗手卫。
    护驾侍卫亲军通常是挑选健壮、英武、勇悍的卫士充当,职责上主要是两大项,一是保护皇帝,确保皇帝及皇帝一行的绝对安全,二是奉旨执行秘密使命。
    守卫侍卫亲军是以守备宫城、皇城为主要职责,防盗、防火、防止贼寇入侵。
    宫禁侍卫亲军是守卫紫禁城的禁卫军,包括巡查,守御宫门、城门,杂役等职守,负责宫禁的绝对安宁。
    皇城侍卫亲军则是守备皇城,负责皇城门禁,巡查皇城中的一切隐患,确保皇城安全和万无一失。
    “我俩站在这里,除了列队官兵,啥也看不见,得找块高坡。”
    于彦昭举目遥望,却是压根看不清礼台上发生的事,不由得急道。
    “师兄刚才可留意到,人群之中有几架用木材临时搭建的观望台?”胡濙说道。
    于彦昭经胡濙提醒,想起来刚才确实见到有人站在观望台上,道:“那观望台似乎容纳的人数有限。”
    言罢,他回首跷起脚尖,特地看了一眼人群之中较为显眼的观望台。
    “那位身穿黑袍的僧人,脸上是否戴着面具?”
    于彦昭发现距离两人最近的观望台上站着一个僧人,便向身旁的胡濙问道。
    胡濙用力抬头望去,仔细瞅一眼后,点头道:“像是面具。我记得太子门下众幕僚顾问之中,便有一位戴着面具的僧人。”
    “要不,咱们去问问观望台的主人,可否放我俩上去一观?”于彦昭接着道。
    胡濙道:“只好如此了。”
    两人再次挤入人群,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来到了黑袍僧人所在的木架观望台之下。
    台下有数名精壮的武僧,把守着台阶。
    “可否通禀一声你家师父,就说金陵常科书院学子于彦昭、胡濙欲借高台一观出海巡洋大典?”
    于彦昭看出来众武僧应该是台上黑袍僧人的扈从,便上前躬身行礼道。
    胡濙眼疾手快,见于彦昭弯腰行礼,也跟着打躬作揖道:“劳烦通禀一声,学生在此拜谢。”
    为首的武僧略做犹豫,便顺着台阶爬上观望台,向黑袍僧人说了于彦昭的请求。
    黑袍僧人听闻是金陵书院的学子,微微沉默后,便点了点头。
    片刻后,于彦昭与胡濙来到了木架高台上,鞠躬作揖向黑袍僧人表示感谢。
    “二位不必如此客气,你等乃是太子殿下的门生,贫僧自然要给二位一份薄面。”
    黑袍僧人捻须说道。
    “敢问法师尊号?”于彦昭恭声问道。
    黑袍僧人道:“贫僧法号庆耀,乃是当今太子门下众多幕僚顾问之一。”
    他正是骨折的双腿早已恢复如常的庆耀僧人。
    “学生于彦昭(胡濙)见过庆耀法师。”于彦昭与胡濙再次打躬作揖道。
    庆耀捻须道:“你们觉得大明船队如何?”
    “恒古未有,当世无敌!”于彦昭率先答道。
    胡濙道:“学生也这般认为。”
    “据贫僧所知,船队之中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体量之巨,远超历朝历代,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其体量也不可小觑。”
    庆耀无不感叹道:“能建造此类海船巨舶,可见造船工匠们的创造智慧之高超,亦可知龙江宝船厂之巨大造船规模与力量。”
    “法师所言极是,大明海船的风帆与钉接技艺,与唐宋时相比,皆得到极大的提升。”胡濙接话道。
    庆耀来了兴致,问道:“你专研的可是格物之学?”
    胡濙恭声道:“正是。”
    “你刚才说大明海船的风帆与钉接技艺皆超越唐宋,且试言一二。”庆耀接着道。
    胡濙躬身道:“法师有所问,学生不敢不答。学生试言,法师姑且听之。”
    庆耀点头。
    胡濙道:“随着造船技艺的进步,风帆之术亦得到改进。首先,帆的数量增加,三国时就已出现七帆船,而今更多。其次便是帆的材质变化。”
    “最初船帆乃是用草木之叶编织而成,唐宋时布帆出现,帆幕上用竹条横向安置,此种硬帆可随风力大小随意增减帆面大小,此乃海船能够远洋航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帆分为了大帆与小帆,且开始转向船舷之外,这么做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风力。”
    庆耀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胡濙接着道:“据学生考证,水密舱壁出现于魏晋时期。《宋书·武帝纪》在记录晋代孙恩、卢循率领船队叛乱时曰:‘别有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此八槽舰,学生认为是用水密舱壁将船舱分成八个舱。”
    历史上,华夏水密舱壁的发明早了欧洲一千多年,在世界造船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了保障船舶的水密性,捻缝技术同样得到了提升。自唐代以来,造船的工匠就已经开始用桐油、石灰、麻纤维做成捻料填于连接处的缝隙中,以求提高船舶水密性。”
    “至于在船舶的强度、水密性与结构方面,汉代楼船便开始使用铁钉连接之法来确保船体强度,唐宋时采用了榫接和铁钉并用的连接之法。”
    胡濙说的头头是道,庆耀不禁数次颔首。
    “据学生了解,大明的宝船在钉接技术方面,更为复杂与完善。钉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蝗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木帆船的尺度、容量、功能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可以确保船舶之坚固。”
    胡濙咽了一口唾沫,接着说道:“此外,随着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大明的造船工匠们对于船舶的结构、比例也愈加熟知,如巨型海船长与宽的比值正好可以使船体更加稳定,这也是唐宋造船工匠们不曾做到的。”
    “嗯,不愧是太子殿下的学生,博闻强识,真是后生可畏!”庆耀感慨道。
    胡濙颔首低眉,躬身道:“法师谬赞了,学生爱好格物之学,而造船之技乃是当今朝廷所推崇的,学生便认真探究了一些时日。所言定有错漏,法师姑且听之。”
    庆耀接着问道:“你们可知这次奉命出海的巡洋正使是何人?”
    “学生不知。”于彦昭与胡濙异口同声道。
    庆耀闻言,微笑不语。
    他很清楚,今天大典之上,朱棣便会以圣旨的形式,正式任命郑和为大明巡洋船队的总兵官兼巡洋正使。
    于、胡二人受限于身份和职务,自然不知道郑和早就被朱棣内定为巡洋正使。
    顿了顿,庆耀道:“且随贫僧遥观大典。”
    “谢法师。”于彦昭与胡濙齐声道。
    此时,三人远远望去,隐约看见大明天子朱棣正站在礼台上讲着话。
    因为离得较远,三人也听不见朱棣说话的内容。
    他们模模糊糊的辨别出太子朱高煦站在朱棣的右侧,有一位身穿黑色僧袍的老和尚站在朱棣的左侧,那些穿着礼服的宗室诸王与文武百官、海外诸国使者皆站在礼台下。
    今日,永乐皇帝朱棣将正式派遣大明的船队出使海外,而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也自此开始。
    ps:下西洋开始了,求推荐票、月票、各种支持!lt;!--over--gt;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