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覆清1796 第一百六十一章 深夜畅聊

第一百六十一章 深夜畅聊

    “这么晚了,先生还不休息?有什么事派人通知一声便是,何必劳烦您亲自跑一趟。”让袁枚坐下给他泡了一杯茶后,黎汉明才笑了笑说道。
    袁枚闻言笑了笑,没有回答,而是看着面前的炉子说道:“这东西不错。”
    “我别的不怕,就怕冷,所以找人弄了这么一个火炉出来,让先生见笑了。”黎汉明不怕热,就怕天冷,热的话还可以想办法降降温,但是冷起来感觉不管怎么做都还是冷。
    火炉的样式是黎汉明按照后世贵州地区的回风炉制作的,既能烧柴也能烧煤,主要是取暖好。
    “这人啊一上了年纪就睡不长,也爱瞎打听,我观你这遵义的行事风格,倒是有些特立独行。”袁枚闻言点了点头,伸手到火炉上烤了烤,而后先是自顾自的说了一句后才开口问道:“四川应该快被你们攻占了吧?”
    “不瞒先生,各路大军已经完成了对成都的包围,光复整个四川指日可待了。”黎汉明闻言也没隐瞒,点了点头后便告诉了对方大军的动向。
    “四川一下,接下来便是大军东出,南方各省不用一年也会被你们光复,如此,便有了立新朝的根基了,不知大帅是怎么想的?”
    不等黎汉明回答,袁枚便接着道:“我观军政府的管理方式,莫非大帅真有还政于民的打算?”
    黎汉明闻言眉头一皱,有些不解的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袁枚见状笑了笑,道:“我的意思是,大帅究竟想建立怎么样的一个天下?”
    “不瞒先生,至今我都还没考虑好。”黎汉明闻言想了想回道。
    “其实没什么好考虑的。”袁枚双手捧着茶杯抿了一口茶后说道:“大帅只需想想还政于民是否真的可行就是了。”
    黎汉明闻言想也没想的就回道:“现在还不行,至少两到三代人有可能行得通。”
    权利的诱惑、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身后利益集团的内讧、传统思想的禁锢、小农社会的懒惰性、平民的无知等等,一切都决定了当前社会的局限性。
    特别是当前缺乏相匹配共和制度的完善的,可以实行的,易于被各种阶级人民理解的思想支柱。
    至于后世的中国,则是在经历了列强的欺辱、军阀的混战、外敌的入侵等等一系列的重新洗牌后才得以实现真正的民主。
    依黎汉明的估计,他至少得用他先现代头脑大力发展科技从而带动经济,然后普及基础教育,然后再一点一点,试探性地松动思想的枷锁,这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否则封建势力的反扑让他当场下狗带,如此至少两三代后才有可能会成功。
    步子大了会扯着蛋,这个事情上要是处理不好,莫说反清成功了,黎汉明能否还活着都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古代中国一直很民主,但一直很不自由,中国是强关系社会,我国之所以不民主也就是西方说你不民主而已,众人就觉得真不民主了。
    归根结底只是西方有钱而已,就说什么都“对”,欧洲子宫乌克兰就很民主,分裂国家都可以,多民主!可惜没钱就是罪,国家靠女人卖身才能支撑。
    为什么中国官僚阶层从贵族演变为士族,从士族演变为庶族,却变得越来越专制?
    因为中国人的文化的根子没变,就是儒学的理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圣人的对立面就是愚笨之众生,众生既然都是愚笨之徒,那就必须教化之。
    或用刑律教化之,或用刀枪教化之。
    圣人越是教化众生,众生越是不明白,圣人之好加大教化力度。
    教化力度,用当今的语言就是专制。
    不说其他,如果黎汉明现在站出来说不称帝了云云,他估计会活不过明天,说白了,不管是将士也好,还是文官也罢,他们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跟着黎汉明造反,不是来做圣人的。
    想通了这点,黎汉明也就决定好了以后的路了。
    其实黎汉明心中早已有了想法,缺的不过是一个给他点题的人而已。
    “这就对了。”袁枚见状笑了笑说道:“西洋的制度我也略有耳闻,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我们效仿他们,则估计会退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去。”
    这点黎汉明倒是极为赞同,不说如今了,就是后世我国实行的也还是中央集权制度。
    而要想发展民生,权力就不能分散,不然修个路,架个桥都得讨论许久,有那时间,路、桥早就修好了,百姓得利他不香吗?
    想通了此节后,黎汉明顿时整个人轻松了不少,对着袁枚拱了拱手说道:“不知先生接下来可有打算?”
    “老朽既然来了这里了,大帅难道还要赶老夫走不成?”袁枚闻言笑了笑反问道。
    当看清了红旗军的实力后,袁枚其实就已经做下了决定,不然今晚也不会大半夜的跑过来提点了。
    黎汉明闻言顿时一喜,又问道:“那先生可曾听闻过报纸?”
    报纸可以说是宣传的喉舌,只要掌握了报纸这个工具,以后要带动舆论,还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任何时代舆论都是要抓住的阵地,不然自己不抓舆论,舆论就会被其他人控制。
    而且,报纸还能启蒙这个时代的人,只要能通过报纸让大家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这个时代,估计,满清的那套做法,很快便会土崩瓦解。
    如今黎汉明要推行全面义务教育显然不现实,不但没钱,还没人,所以他也只能是在原有的乡学、社学等的基础上,尽量的让更多人能够读书识字而已。
    而要想开放百姓的思想,除了教育外,剩下的便是报纸宣传了。
    如今印刷术,纸张都没有问题,时机也正好合适,黎汉明觉得,该是他向外界发出声音的时候了。
    其实报纸的事情黎汉明一直都没有忘记过,先前主要是因为地盘太小,加上没有合适的人来主持,所以一直也就放在了心底了。
    而如今有了袁枚这位大儒的加入,加上四川一定,一切条件都成熟了。
    作为新闻媒体,报纸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监督批评,尤其是对政府的监督,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报纸?”袁枚闻言一愣,想了想问道:“大帅说的可是内容新颖的邸报?”
    “对对对,差不多类型的,只不过我所说的报纸要增加内容,也就是不限于政务方面,社会百态都得包括进去。发行的对象也不仅限于官员,而是全民大众。”
    黎汉明在决定办报纸的时候就已经有过打探,如今的清朝已经有了初始的报纸了,也是在原来的邸报上改进而来,也就是京师的京报。
    “妙啊!”听到黎汉明说的话后,袁枚顿时眼睛一亮,连连叹道:“如此一来,不但政令可以直达百姓,也能通过报纸,开启民智。”
    作用当然不止这么点儿,但袁枚能想到这些,已经让黎汉明大感佩服了,怪不得对方能成为这个时代鼎鼎大名的人。
    “可是?”袁枚忽然想起一件事,紧皱着眉头说道:“可是百姓识字的人太少,这发行的数量可能会上不去。”
    “先生忘了各地还有不少清苦的书生,很多他们每每以卖字画,为人抄书为生,我们可以把他们招募过来,发行报纸的时候让他们带着报纸去各地宣读便是,不但解决了百姓看不懂报纸的难题,还能通过他们了解各地的时事,又进一步笼络住了这些科举无望的读书人,可谓是一举多得。”
    说着,黎汉明摇头笑了笑接着说道:“再说,这报纸前期我也没打算靠它赚钱,只要能起到一个宣传作用便是了。”
    至于编辑,黎汉明相信以袁枚的影响力,只要他一开口,估计会人满为患。
    黎汉明从不敢小看笔杆子的威力,特别像袁枚这样影响力巨大的笔杆子,只要袁枚肯发声,黎汉明相信一定能给满清的予以重大的打击。
    “如此甚好!”袁枚闻言点了点头,道:“那大帅是希望老夫来编撰这报纸?”
    “不叫编撰,叫编辑,我希望先生能坐镇报社,出任总编辑一职,负责报纸的编辑、刊印与发行。”
    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今袁枚毕竟年岁已经打了,加上他的影响力,黎汉明觉得把报社交于他正合适。
    “如果先生不介意,咱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发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报纸。”为了显示重要,黎汉明把第一两个字咬得特别的重,读书人嘛,无非在乎的就算名和利。
    袁枚闻言只是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又开口问道:“这报纸总得有个名头,大帅可有想好?”
    “先生以为呢?”其实黎汉明早已想好了一个名字,但是为了以示尊重,他还没有直接说出来。
    袁枚闻言拱了拱手,道:“军政府的纲领是驱逐鞑奴,复兴中华,整顿纲纪,救济斯民,这一切,重在复兴二字,就叫《复兴报》如何?”
    “英雄所见略同!”黎汉明闻言顿时一笑,道:“那就叫《复兴报》。”
    “好好好!”袁枚闻言顿时有些迫不及待了,连忙开口问道:“那依大帅之见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先生一路劳顿,还是先好好休息几日再说吧。”黎汉明虽然也想早日发行,但为了袁枚的身体考虑,他还是决定再等等。
    袁枚见状摇头笑了笑,道:“大帅有所不知,老朽虽然年迈,这点旅途还算不得什么。”
    听他这么一说,黎汉明才忽然记起,眼前这位可是个徒步旅行的牛人,越老越喜欢爬山、游玩。
    想到这儿,黎汉明便起身到书桌里拿出一叠资料递给袁枚后说道:“印刷、纸张等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这是第一份报纸的内容及排版模式,现在只要有合适的编辑,稍加整理便可发行。”
    黎汉明准备的是大报,报纸大小以开张来区分,既全张报纸面积的大小,是以白报纸的开张来称呼的。
    半张白报纸大小的报纸,叫对开报,就是大报;四分之一张白报纸大小的报纸,叫四开报,就是小报。
    早在接收了遵义的印书坊和造纸厂后,黎汉明就在准备报纸发行的相关事宜了,不但取消了大量使用的木活字,加大了铜活字的数量,还让工匠们大量的制作出了铅活字。
    在接到袁枚到来的消息后,黎汉明把土改政策、讨虏檄文、部队的大体动向、王清任的牛痘理论、以及各地的一些民事等等一些内容大致整理了一番后,便准备用作第一期保纸的内容了。
    “如此甚好!”袁枚大致的看了一下报纸的排版模式及内容后,便郑重的收了起来说道:“大帅准备开设新学?”
    “正是。”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回应了一声后解释道:“想必先生也知道,如今的儒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新形势下,我以为应当随机应变,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来应对新的发展。”
    黎汉明没想过一举推翻儒学,他的打算儒学与新学并行,以新学的逐步建立来慢慢打破儒学的垄断,撬动儒学的根基。
    “确实,这一点老夫也极为认同,其他不说,如今官场的那一套已经逐步腐化了。”
    袁枚对此深有体会,也正因为如此,袁枚才两度辞官,选择了归隐田园。
    袁枚年轻时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志向,为官期间能够秉公办事,也有不少政绩,但如今官场毕竟是名利埸,免不了拉帮结派和吹捧倾轧。
    此外清代的官场格外注重繁文缛节,让天性孤傲的他深恶痛绝,无法融入进去。他官运不亨通。当了三年庶吉士,外放江苏,先后担任溧水、江宁、沭阳等地知县,都是七品芝麻官。
    袁枚三十三岁那年,因父亲病逝,循例守孝,期满复出后,又到陕西做过小官,不到四十岁,就以赡养母亲为由辞官回家,以后再也不做官了,成为编制内提前退休的领导干部。
    然士大夫宁为权门之草木,勿为权门之鹰犬。何也?草木不过供其赏玩,可以免祸,恰无害于人;为其鹰犬,则有害于人,而己亦难免祸。
    这便是袁枚对官场的心迹。“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
    说白了,官场上这些是是非非,迎来送往,老子不想伺候了。
    不过新学的事现在还没办成,黎汉明也不想过度多说,而是转移话题道:“先生似乎对我开办女学的事不好奇?”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