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宋成祖 第509章 扬眉吐气的武夫

第509章 扬眉吐气的武夫

    牛英大马金刀返回了东明县,他是县尉,二把手,但是他当二把手,又有谁敢当一把手呢?所以这个县是没有知县的。
    不但没有知县,甚至衙役都没有几个……牛英治理地方很有特色,不管大事小情,他一声令下,自然有人照着做。
    征收税粮,征调民夫,全都是他的一句话。
    如果地方上有冲突,那也不怕,他安排了几个老兵,扛着县衙的令牌,到各地巡视,小的冲突,直接当地解决,解决不了就来县衙,由他这个县尉决断。
    几年下来,他处理的案子,没有一个不服气的。
    从一些指标来看,东明县简直做到了三代之治。
    耕者有其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偷窃抢劫,没有欺压百姓,没有冤假错案……很完美吗?
    不!
    哪怕牛英自己都承认,差得太远了,这块饱受水旱灾害侵袭的土地,穷得惊心动魄,气冲斗牛。
    全县有耕地八十万亩,人二十万不到,差不多每个人能分到四亩田,一个三口之家差不多是十亩。
    东明的亩产不及南方,每亩最多一石粮食,其中要交的田赋是三斗,再扣除一些徭役杂税,摊到每个人头上,一年只有三百斤粮食。
    这还是丰收年景,稍微遇到灾害,立刻就要折半。
    老百姓一点结余都没有,盖房,成亲,上学……每一样事情,都要借钱。运气好苦干几年,还能还上,运气不好,直接就会被债务压垮。
    牛英不敢多用衙役,也是这个道理,他想把开销压到最低,减轻百姓负担。
    可即便他再努力,也只能如此了。
    贫穷,饥饿,灾害,像是梦靥,萦绕在所有人的头顶。
    这么个局面,要怎么办?
    民力,地力,已经完全到达了极限……甚至向外移民都做不到。
    九牧林家能组织移民高丽,那是福建有移民闯荡的习惯,而且闽商实力雄厚,福建的物产也算丰饶,茶叶通行天下,都是十分能打的拳头产品。
    一个壮丁出海,家里的妻子和父母还能采茶炒茶,走街串巷,贩卖山货……维持家用,不至于无依无靠。
    而且出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相当多的培训,认识几个字是必须的吧,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也是应该的吧……总不能像发配罪犯一样,把人装船扔出去,然后就不管了。
    东南的学风还是很浓厚的,识字的人也多。
    很遗憾,这些条件放在东明县,全都达不到。
    一家之中,就那么一两个青壮,让他们去海外,家里的妇孺老弱怎么耕田种地,怎么养活自己?
    设身处地想想,你决定离开,然后父母妻儿就会挨饿,受冻,甚至丧命,你还能走得了吗?
    举家迁徙,又哪来的钱财粮食?
    即便朝廷愿意出,老百姓也不会轻易就愿意背井离乡,还是需要教育宣传……否则的话,就只能用绳拴着,效仿老朱,强制移民……而且还是强制移民海外!
    没有足够的准备,这种程度的移民,必定会沦为一场灾难。
    所以说任何一项措施,都要先考虑清楚状况。不然盲目模仿,必定会出大事情。
    赵桓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他也总结了不少经验,目标不妨伟大一点,但是步子必须稳健……移民开拓,发展商业,点科技树,走工业路子……这些看似正确的东西,最好要先弄清楚条件。
    没有足够的基础,步子大了,就只会扯着蛋。
    一样的国策,不同的国情,结果也肯定是南辕北辙。
    这么高深的理论部分,牛英是不清楚的……但是却不妨碍他坚定执行赵桓旨意。
    牛英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县的老兵,老农,一共五百多人,齐集一堂。
    牛英满脸红光,笑容可掬。
    “这回俺见到了官家,官家问了好多事情,咱们大家伙的难,官家都知道哩!”
    在场这帮人纷纷点头,十分感慨,都说官家还是好官家,比他爹强多了云云。
    牛英看着这帮人,突然笑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官家也就是问问?告诉你们吧,官家已经下旨了,今年的秋税就要降到一成,官家减赋了!”
    此话一出,人们短暂发愣,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足足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才有人反应过来,继而泪流满面。
    人们黑压压跪倒,痛哭流涕,望着京城方向,磕头作响,拜谢皇恩!
    百姓们山呼海啸一般的热情,让牛英也是颇为感动,眼圈泛红了。
    说起来他一个军中悍将,能跟官家说得上话的,跑到这么个穷县当县尉,是为了什么?还不是觉得自己能做点事情,能让乡亲过得更好。
    有人贪图享受不假,可也有人想着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认可。
    不管文人还是武夫,都不乏这样的人物。
    过了许久,等大家伙平静下来,牛英才让他们坐好……该商量一下要怎么办了!
    “田赋减下来了,官家的意思是希望大家伙能拿出一点土地,发展百工百业,不必全都种田……要让大家伙发挥才智,各显神通,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更好……咱们就商议商议,要怎么办……”
    接下来的几个月,东明县就跟开了锅似的,从上到下,全都在讨论。
    在秋收之前,终于讨论出来了眉目。
    首先,每家每户,要多给一点菜地,根据各个村子的情况不同,从半亩到两亩不等……可别小看这点菜地,落到一个勤劳的农夫手里,能折腾出花来。
    首先是种植一些萝卜白菜,这是基本的蔬菜。
    然后可以种一些豆子,芝麻,做豆腐,榨油,芝麻酱……餐桌立刻就不一样了。
    还能在房舍边上,弄个猪圈,养两口肥猪。
    再有空余的地方,种上几十株果树,孩子们就有水果吃了,丰收的果子还能晒果干,拿来酿酒。
    在果树下面,再养一些家禽,每天还能收获一些鸡蛋。
    一个农户,可不是耕田种地那么简单。
    每一个过得好的农家,都是个小型的农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能把这些都做好,七八成的农户都能保证基本的口粮和蔬菜,还有一些肉蛋供应,吃得好了,人也就壮了。
    正如赵桓预料的那样,农村的确是百工百业,只要释放出空间,很快就能兴旺起来。
    首先一点,东明的石匠都忙活起来,不少百姓种植了黄豆,准备着弄一个石磨。或者干脆更进一步,建个磨坊,一些富裕的农户已经开始筹措更大的举动了。
    也有百姓种植了桑麻,纺车的需求也上来了。
    木匠也变得忙碌起来。
    想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可手里的钱又太少了。
    在这个关头,康国银行的借贷就送了过来。
    牛英代表东明县,和银行的人谈了一份借贷协议。
    他们一共借了八千缗,年息百分之五,另外由朝廷出面,承担百分之二,也就是老百姓要承担的利息只有百分之三!
    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懵了。
    百分之三?
    仅仅是原本的一成啊!
    这还真不是夸张,很多地方都有族产义田,除了用来接济贫苦之外,也能放贷……比如始作俑者的范氏义田,就是靠着放贷赚钱,逐步扩张到了八千亩,至于大圣人朱熹,也是放贷高手。
    年息两三成已经算是良心的良心。
    利滚利,驴打滚儿,能活活把一个家给吞了。
    可这一次落到百姓头上的利息居然只有百分之三,低到让人不敢相信……
    “牛爷,不会是朝廷故意设套,害咱们吧?”
    牛英气得把眼珠瞪圆了,“放什么屁?这是官家的意思!再说了,上面也盖着俺牛英的印,要是假的,你们就拿斧子,把俺的脑袋砍下来!”
    百姓们连连摆手,赔笑道:”咱哪敢啊……就是,就是有点不干相信。”
    牛英哼了一声,“说实话,俺也不敢信……咱们是遇上了好官家啊!”
    借到了钱的东明县,迅速动了起来……虽然钱不多,但却已经能发挥很大作用了。有一个王姓老汉,凭着祖传的手艺,在县城干了个铁匠炉。
    一口气收了二十名学徒工,准备大干一场。
    还有个姓韩的兽医拿着钱租了个门面,专门给牲畜治病,深受百姓欢迎。
    相比之下,最大的投资还是落在了木器行上面。
    东明县的木匠不少,手艺也不错,只不过以往只能趁着农闲的时候,做几个补贴家用,这一次机会来了,就干一票大的。
    足足投入了五千缗,由八个最好的木匠挑头,成立木器行。
    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就是鼓风机。
    令人惊叹的是由于他们的东西质量过硬,竟然得到了军械监的认可,第一笔采购下来,就是一万二千缗!
    穷苦的百姓第一次看到了发财的希望,乡镇作坊,迅速发展壮大,吸引着青壮劳力加入其中。
    这一片饱受黄河摧残的土地,迸发出了勃然生机。
    牛英这个军中悍将,杀人屠夫,居然成了治理地方的干吏,带领百姓致富的表率。
    面对这个奇幻的结果,武将们倍感欣慰,回京述职的曲端叉着腰,就对着政事堂诸公毫不客气道:“本王真是没想到啊,居然连一个军中退役的老卒也比不上?看起来这圣贤书也不过如此啊!”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