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宅屋
首页春秋大领主 第570章:背锅我来,送死你去

第570章:背锅我来,送死你去

    知道吕武明明能预测到国君会搞事,还让国君去下军吗?
    答案只有一个:吕武就是要让国君搞事情。
    很多时候就是不做不错和越做越错的局面,哪能什么都不做,光盼着谁谁谁出错,有机会肯定是要挖坑的咯。
    吕武还不够狠,真的狠到一定份上,该做的事情是让由公族武装组成的新军遭到覆灭。
    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国君和公族都会恨死吕武,恨却也只是在心里恨而已,他们一点针对吕武的行动都不敢做,怕的是吕武会直接发飙清算。
    国君害怕新军遭到惨痛损失,乃至于是发生新军覆灭的事情,得知郑国集结军队迎向新军,用了手段逼迫中行吴与解朔,带着下军赶往支援。
    “君上以自杀相逼,下军将、下军佐无计可施,唯有屈从。”吕武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
    他们正在回去“新田”的路上。
    大军白天行军,晚上驻营休息。
    尽管已经前前后后在运回国内,军中的缴获数量依然十分庞大,再加上到处都有积雪,行军的速度是每天二十里左右,走了一个多月才进入卫国地界,还需要二十天左右才能踏入晋国的控制区。
    士匄、魏琦和士鲂听到吕武的话有些傻眼。
    国君竟然是用自杀来胁迫中行吴和解朔?也就难怪中行吴和解朔无计可施了。
    事情有到那份上吗?国君玩得太大了啊!
    士匄摇头苦笑道:“史官应当如何记载?”
    一些身份地位够高的人物,他们身边必然会有史官跟随。
    成为元戎之后的吕武也有史官伴随左右的待遇,负责记录吕武对每一项国策的制定与颁布、实施。
    史官记录了什么,对吕武有什么评价,属于历史的一部分,作为当事人的吕武没有权利和资格观看。
    吕武有过问过史官的底细,却只得到一个重黎氏的答案。
    重黎氏是什么?来自一个叫“重黎”的地方吗?并不是的。
    所谓的重黎氏非常古老,以上古的解释与认知,“重”是天官,负责观星象、定历法;“黎”则是地官,负责执掌农事。
    按照职权的划分,重黎氏一开始的责任是分司天地,后面慢慢演变成为了记载历史,也就成了“史官家族”了。
    古代有姓氏的都是贵族,重黎氏当然也是贵族的一员。而重黎氏是史官家族没错,却又不是没有其他史官家族了。
    只能说,重黎氏是史官家族的“鼻祖”,也就是一个行业的发起者。
    后面这个“重黎氏”失去封地成为司马氏,西汉的司马迁就是其中的一员,比较出名的还有司马懿与司马光,后两者嘛……啧啧!一个的八个儿子开启“五胡乱华”,另一个混在儒教当历史小说家。
    但凡是有点历史常识,会知道由重黎氏后代来跟随记载历史多么重要,吕武都不知道该该感到荣幸还是觉得哭笑不得了。
    吕武还不能观看史官是怎么记载的自己,哪怕他学李大帝,说想看的理由是“有过改之,无过勉之”,偏偏那位史官比唐时的业余选手有职业道德多了,根本就不给吕武看,再逼就要自杀换个人来了。
    逼死史官这种会遗臭万年的事情,吕武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不得考虑一下得失?权衡下来的答案是没有必要。
    目标明确之下,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功过后人评价也就是了。
    当然了,应当有的顾虑不能少,注定要当坏人也该做一个有意义的坏人。
    这个就是史官对身份地位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一种无形的制约,比什么“天人感应”要靠谱多了。
    因为有史官在,包括吕武在内的一众“卿”说话显得很小心翼翼,对某个话题浅尝即可之后,不讲太多的闲话,话题转到国家大事上面来。
    其实也没有太多能讨论的地方,无非就是齐国的相关后续,明年需要应对的一些事务。
    能够确认的就是,明年晋国需要召唤众小弟到“虎牢”会盟。
    郑国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攻打蔡国成功地惹上了楚国不说,还有胆子找晋国的新军约架。
    等晋国的国君胁迫下军前往支援新军,郑军很干脆地撇着脚丫子跑路。
    事情的经过是,晋国的新军去郑国势力范围逛游,也就是进行实际的挑衅。
    郑国做出了一个主权国家该有的反应,单纯就是因为晋国太强大,强者遭到冒犯需要挽回面子,哪怕郑国的反应得当,得出的结论只会是郑国错了。
    说白了就是,想打还能没有理由?拿出一包洗衣粉当借口,想揍就能揍了。
    过程中还有一帮小弟站在旁边大喊:老大威武霸气!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呱呱叫。
    没办法的事情,拳头大就是有理,是不是?
    吕武等人在干的事情很符合程序,讲一些话来让史官记录,举起砂锅大的拳头,隔空对郑国喊话:你特么就是欠收拾啊!
    另外一个就是用史官的笔来给国君定性,算是钉在历史耻辱柱的做法。
    那谁不是讲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么一句话吗?
    吕武和士匄、魏琦、士鲂就是合作给国君煮了一道叫“虾仁猪心”的菜肴。
    当然,弑君这种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干的。
    在权势和声望层次进行打击,属于常规操作了。
    大军进入晋国的控制范围之后,吕武挑选了两个人作为正使,分别带着队伍前往卫国的“朝歌”和鲁国的“曲阜”。
    晋国的使者才不会明晃晃地指使卫国和鲁国去干齐国,他们除了要处置城池交换事宜之外,需要用到一些话术进行暗示:齐国已经那么惨了,两位小老弟还在等什么?冲啊,摁倒,上啊,输出呀!
    在城池交换的事情方面,卫国和鲁国是一种非常乐意的态度。
    齐国曾经制霸,慢慢沦落为一流强国,祖宗给留下的底子还是非常深厚的。
    卫国也曾经风光过一段时间,潜力则是已经挖掘完毕,再努力也就那个样了。
    鲁国?他们大概是一种开局就是巅峰的局面,随后持续走下坡路。
    互相交换城池在晋国已经敲定之后,事情成了不可更改的定局,卫国和鲁国无力反抗只能享受啦。
    事实上,除了需要迁徙人口和产业之外,卫国和鲁国很清楚是自己占便宜。
    毕竟,齐国的底子就在那里,卫国和鲁国得到的城池一定比本国的开发度要高,不是赚了又是什么?
    出现领土纠纷等等,晋国一天没有倒下,齐国最多就是喊嗓子“搁置争议”罢了。
    中军和上军花了将近三个月才回到“新田”,吕武做主对战利品进行了分配。
    物资以及人口不会存在太多争议的地方。
    阴氏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口,普通人口的数量方面可以进行让利。
    在物资方面,贵重金属对阴氏的吸引力不大,倒是盐巴以及布匹需要极力争取。
    范氏跟阴氏需求不一样,他们喜欢的是农夫,也就不与阴氏在战后人口分配上形成对立。
    而资源上面,范氏对盐巴与布匹的需求同样在乎,想侵占阴氏的利益则是想都别想。
    因为是第一次作为元戎出征,吕武压下了范氏的贪婪,采取了最大程度公平公正的分配方式,又一次收获了中小贵族的好感。
    等到新一年的春暖花开季节到来,吕武下达了新的征召命令,中军与上军将再次集结。
    这一次他们需要南下前往“虎牢”。
    去年征讨齐国收获太大,每一个家族都是获得了远比自己想象更多的好处,以至于出征名额需要靠抢。
    在那种现状下,吕武自然而然能够给出更高的指标。
    比如,哪一家必须有多少甲士,“徒”的数量应该达到多少,之类等等。
    临出征前,士匄特地找到吕武了。
    士匄说道:“今岁我需阴氏一万两千骑兵,亦可使魏氏出兵。”
    去年范氏为主、阴氏为辅一起对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展开入侵,战事的发展没什么大开大合,有的只是一种很稳当的步步蚕食。
    过程中阴氏主要负责寻找和追击,范氏则是占领一地就留下驻守部队。
    那样的一种打法,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的活动空间一再遭到挤压,范氏为主、阴氏为辅的格局就显得很是名不副实了。
    “可。”吕武先答应下来,再说道:“收获之事需得重新再议。”
    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不跟他们刚正面,大型的会战打不起来,出力最多的一方变成了阴氏,收获的分配方案理所当然要重新商议的。
    士匄尽管心里极度不情愿,还是说道:“自然如此。”
    范氏同意魏氏加入进去,原因方面比较复杂。
    首先是战争的方式,再来就是范氏跟阴氏走近,拉魏氏进来有利于结成利益同盟。
    这一次中军和上军南下,抵达“虎牢”之后,吕武免不了会对中行吴和解朔发难;阴氏、范氏和魏氏为了避免“国将不国”的局面,需要联合起来向国君讨公道。
    临时的结盟很有必要,士匄想的则是范氏、阴氏和魏氏展开正式的结盟,操作着开始压制或蚕食其余家族。
    洞察到范氏想法的吕武非但不会制止,相反是会各种鼓励。
    在吕武看来,范氏想要晋国只剩下“三家强者”完全可以有,他们日后是再决胜出“一家独强”,还是三家瓜分晋国,阴氏不吃亏就行。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